国民党对学生运动的控制研究(1919-1949年)

发布时间:2017-11-01 03:26

  本文关键词:国民党对学生运动的控制研究(1919-1949年)


  更多相关文章: 国民党 学生运动 控制


【摘要】:本文以1919年至1949年国民党对学生运动的控制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30年间学生运动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检思国民党学生运动政策在“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在对各类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与合理筛选的基础上,使国民党与学生运动的政策互动关系在这一历史时期的面貌展现出来;然后,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对这一时期国民党学生运动政策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概括描述,对其控制失败的本质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力求在这方面的研究上有所突破,并得出客观公允的研究结论。 按照这一逻辑结构本文设计了六个章节的内容。 第一章,我国现代学生运动的概况。重在通过追溯五四运动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国学生运动的发生原因、演变过程和历史影响,梳理和把握我国现代学生运动产生发展的历史线索和基本特征。整体来看,学生运动是中国现代历史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是中国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条重要战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特殊意义。 第二章,国民党学生运动的政策探索和方针确立。重在探讨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夕国民党学生运动政策的基本立场和具体措施。在五四运动时期,国民党尚未取得全国政权,作为一个企图完成国家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它对于学生运动整体秉持了一种相对支持的立场,并且受最初进步性的民众政策影响,甚至曾一度努力为学生运动创设相对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但是随着20世纪20年代后期全面清党活动的展开,国民党开始反思早期积极的民众政策,学生运动政策也相应得到调整,开始倾向于收紧、限制。但是在国民党内部以民众训练委员为代表的一方仍主张积极的民众政策,主张支持学生参加政治运动。最终随着国民党的内部派系关系的调整和重组,特别是民众训练委员会力量遭到逐渐排挤,国民党学生运动政策便确立了基本的原则方向,并通过全国教育大会和中央党部具体机构的有关文件确定下来。这就使国民党的学生运动政策的总体方针得以确定,为接下来十余年的国民党学生运动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三章,“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对学生运动的控制。重在探讨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国民党与学生运动的相互间关系。进入20世纪30年代的前五年,随着日本加紧侵华的步骤和力度,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暂时取代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民众的反日情绪不断高涨,青年学生一次又一次在民族危机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学生运动此起彼伏,波澜壮阔。这一时期学生运动的突出特点是以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为运动主题,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对国民党则采取了相对缓和而非直接对立的立场。这样以来,国民党和学生运动之间的紧张关系暂时得以缓解,相关政策也不像前一个时期那么强硬,但是国民党对学生运动所坚持的收紧、控制的原则却一直没有放弃。 第四章,全面抗战时期国民党对学生运动的控制。重在探讨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学生运动政策的调整。抗战八年,面对亡国灭种的全面民族危机,几乎很少出现大规模的对抗国民党当局的学生运动。在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国民党学生运动政策在延续战前大的思路的前提下,将之与抗战救国紧密联系起来,努力维持战前的教育体制,在学校内部继续推行党化教育,建立训育制度强化学生对当局的认同和支持。成立旨在收拢管控青年学生的特殊政治组织——三青团,该组织以组训全国青年为目标,服务于国民党抗战建国的整体规划,在调动青年学生抗战热情、监控学生政治倾向、防范学生运动发生、处置学生运动演变等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五章,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对学生运动的控制。重在探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学生运动控制走向强力高压的历史进程。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民族矛盾变成了阶级矛盾。青年学生在共产党反内战、反压迫、反专制、要民主、要自由的号召下,迅速连接起来,组建成与第一条战线相互辉映的第二条战线,积极投身反对国民党当局的革命运动之中。在此情况下,国民党学生运动政策再次发生了变化,开始采取更加严格、更趋强硬的高压手段。 第六章,国民党学生运动控制失败的原因分析。从国民党自身来看,其学生运动政策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外政策的失利、学生运动政策的僵化性、对学生运动意义、价值的错误判断以及军事失利、经济失控的客观影响。从外在原因来看,国民党学生运动政策的失败在于社会各界对学生运动的广泛支援与共产党对学生运动的有效组织及引导。
【关键词】:国民党 学生运动 控制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51;K2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绪论10-26
  • 一、研究意义10-11
  • 二、相关概念11-13
  • 三、研究现状13-22
  • 四、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22-26
  • 第一章 我国现代学生运动概况26-38
  • 一、五四运动及其深远影响26-30
  • 二、民族危机时期的学生运动30-34
  • 三、全面抗战时期的学生运动34-35
  •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学生运动35-38
  • 第二章 国民党学生运动的政策探索和方针确立38-56
  • 一、国民党早期的民众政策38-41
  • 二、清党前的学生运动的措施41-43
  • 三、收紧学生运动政策的提出43-46
  • 四、学生运动政策新方向的确立46-48
  • 五、教育界关于学生运动的思想统一48-50
  • 六、学生运动政策的争议50-54
  • 七、国民党消极学生运动政策的确立54-56
  • 第三章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对学生运动的控制56-68
  • 一、“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应对56-60
  • 二、“一二·九”运动后国民党的应对60-61
  • 三、“党化教育”的全面实施61-68
  • 第四章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党对学生运动的控制68-83
  • 一、教育救国思想及其对学生运动态度68-70
  • 二、战时教育思潮70-72
  • 三、国民党的战时教育方针72-74
  • 四、训育制度的强化74-76
  • 五、三青团在国民党学运政策实践中的作用76-83
  • 第五章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对学生运动的控制83-90
  • 一、学生运动的再度勃发83-84
  • 二、国民党对学生运动控制的高压措施84-87
  • 三、教育甄审运动87-90
  • 第六章 国民党学生运动控制失败的原因分析90-101
  • 一、国民党学生运动控制的主导思想90-94
  • 二、军事失利和经济失控的负面影响94-95
  • 三、社会各界对学生运动的广泛支援95-97
  • 四、共产党对学生运动的有效引导97-101
  • 结论101-107
  • 参考文献107-113
  • 后记113-114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11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焕鹏;三青团成立的动因再探——兼与马烈先生商榷[J];安徽史学;2002年01期

2 陈友良;;留英学生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太平洋》杂志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3 问军政;解放战争时期学生运动的历史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3年04期

4 郭渊;;“五四”时期黑龙江的学生运动[J];东北史地;2008年04期

5 李文;;二战后东亚学生运动的生成与意义[J];当代亚太;2008年05期

6 姜朝晖;;学潮的变相与五四运动学术文化价值的提升[J];德州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7 欧阳军喜;;学运与党争:以1937年北平“五四事件”为中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秦英君;蒋介石思想研究[J];民国档案;1990年02期

9 曲凯南;朱家骅传[J];民国档案;1991年04期

10 江沛;南京国民政府意识形态管理剖析[J];民国档案;1993年03期



本文编号:11250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1250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4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