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日教育不同路径对甲午战争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近代中日教育不同路径对甲午战争的影响
【摘要】:甲午战前三十年,日本锐意引进西学,推行国民教育,普及基础知识,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了军队制胜的人力因素;而此阶段之中国依旧为没落的封建传统教育,所实施的洋务教育有很多局限,其时人才不济,民智未开,思想僵化,严重制约了军事近代化建设中官兵素质的提升。近代中日不同的教育路径与甲午战争的结局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教育系;
【关键词】: 中日近代教育 甲午战争
【分类号】:G511;K256.3
【正文快照】: 甲午之役,中国以四万万之众何以败负东瀛蕞尔小国,个中原因学界多有论述,如武备落后、战略失误、政治腐败等。实际上,导致甲午失利的因素不仅于此,还有深层的症结。自进入近代至甲午战争前的数十年间,中国传统教育暮气沉沉,民智闭塞,行伍没落,而日本锐意发展近代化国民教育,兵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姜鸣;北洋舰队训练述论[J];东岳论丛;1986年06期
2 曹春蓉;;甲午战争后张之洞高等教育思想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37期
3 高学军;;甲午战争前中日教育发展之比较[J];学术交流;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建平;北洋海军中的闽籍将领[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于美全;“效未善”,,“祸已滋”[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良品,崔莉;略论乌江下游少数民族地区近代教育的发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阳信生;赵尔巽与湖南近代教育的发展[J];船山学刊;2005年02期
3 何幼兰;;“新学入黔”的先驱者——严修[J];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03期
4 张新民;;穿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贵州新学——《新学入黔:贵州近代教育的源流与发展》序[J];贵州文史丛刊;2007年04期
5 黄向辉;;清末新政与广西近代教育[J];传承;2009年18期
6 王丽云;;论唐继尧对云南近代教育的贡献[J];红河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7 王晓娟;;浅谈内蒙古地区的近代教育[J];文学教育(中);2012年05期
8 徐洪波;;近代教育与湖北新军的革命化[J];前沿;2012年14期
9 常棣;;一部研究宁夏回族等民族教育史的力作——评《宁夏近代教育》[J];中国穆斯林;2012年06期
10 侯振彤;试论天津近代教育的开端[J];天津师院学报;198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时见;;中日近代教育改革比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蓝建;;学校系统发展的历史规律对发展中国家教育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3 郭剑波;尤云弟;许敏;;浅论留日学生与浙江近代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4 苏建新;;林纾在闽中的教育实践、理念及其拓展[A];闽都教育与福州发展[C];2012年
5 黄英;吴洪成;;论近代史上的教育先驱容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梁吉生;;从视学黔中到创办南开——论贵州近代教育的先驱者严修[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7 陆跃峰;;论希腊时代的高等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毕苑;;经学教育的淡出与近代知识体系的转移——以修身和国语教科书为中心的分析[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闫广芬 张立彬;近代商人与近代教育[N];光明日报;2004年
2 张健初;校徽闪亮[N];中国商报;2003年
3 黄健 于学蕴;纪念天津设卫建城600周年档案部门举办馆藏展览[N];中国档案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曙明;宁夏近代教育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燕大虎;近代教育对经济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9年
2 韩文静;邯郸近代教育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3 卢京男;中韩近代教育制度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4 薛强;清末内蒙古近代教育简论[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金丽雪;东省特别行政区教育研究(1896-1932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大勇;西方传教士对贵州近代教育的影响[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王脉生;清末民初黑龙江近代教育述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思颖;1894年之前晚清驻外公使教育考察思想评述[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胡云霞;民国时期山东女子教育研究(1912年-1937年)[D];山东大学;2007年
10 黄玉萍;中日两国近代学制形成和发展的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128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128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