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外籍医生研究
本文关键词: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外籍医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抗日战争 陕甘宁边区 外籍医生 医疗卫生事业
【摘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国战场作为远东的主战场,首当其冲,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冲击也最为强烈。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呼吁国际社会,援助中国抗战。这一时期,斯诺的《西行漫记》在欧美国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让他们初步了解了中国以及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国际友人满怀革命热情和对法西斯的强烈愤恨纷纷来到陕甘宁边区。外籍医生作为一支特殊的援助团体,他们在边区无私忘我地工作,用另一种不同的方式援助陕甘宁边区,用手术刀作为武器,抗击日本法西斯。他们对于中国抗战的深切同情,大力支持,无私奉献,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本着热爱中国和中国人民、同情和支持中国革命这一共同的信念,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远渡重洋来帮助中国抗战,对于中国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大大推动了边区卫生事业的发展,为新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因此,对这一时期边区外籍医生的活动和作用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缅怀革命先烈的同时,也能够深刻体会到这些国际主义战士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国际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深刻认识外籍医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们与中国人民在战争中建立的亲密友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五个方面来论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外籍医生研究:一、分析外籍医生援助陕甘宁边区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在世界反法西斯的大背景下具体探究外籍医生来华的原因。二、对外籍医生在陕甘宁边区的活动进行研究,具体掌握外籍医生在边区的活动情况,以及在为边区服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人文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三、外籍医生的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陕甘宁边区建设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进行分析。他们在边区创办医疗机构,培训医务人才,开展药物研究,有的外籍医生奔赴抗日前线,抢救伤员,有的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共产主义坚定的信仰者,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和努力。四、分析外籍医生援助陕甘宁边区所表现出的时代特点,他们对边区的援助,大多人出于对中国革命的深切同情和支持中国抗战的信念来到边区的,并非是本国政府的行为,援助主体具有民间性。五、医疗卫生援助,对边区产生的影响。医疗机构的完善,卫生理念的普及使边区死亡率大大下降,改善了边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大力开展扫盲运动,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新中国医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外籍医生在边区无私奉献形成的“白求恩精神”为我国医德建设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学位授予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09;K269.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娄胜霞,侯保重;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J];遵义医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光耀;;从世界视角看中国抗战的历史地位[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2 王长流;;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A];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文集[C];2005年
3 卢家骥;;毛泽东与中国抗战的胜利——毛泽东在抗战时期的领导思想和领导艺术探述[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文丛第五辑[C];1995年
4 李学通;;中国抗战中的科技力量——以地质学为核心的评述[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下卷)[C];2005年
5 施均;;历史不容淡化、篡改[A];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文集[C];2005年
6 袁成毅;;中国抗战财产损失研究述评[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学通;;中国抗战时期人口损失研究之我见[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C];1999年
8 卞修跃;;战时国民政府对中国抗战损失调查的组织与实施——以中国抗战人口损失为中心的考察[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9 秦军;;论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贡献[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10 马林;;侵华罪行 罄竹难书[A];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驻英国记者 黄培昭;“应牢记中国抗战贡献”[N];人民日报;2014年
2 姚恋 人民出版社;人民的战史——评《中国抗战画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夏婧 实习生 杨晨;“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板块”正式形成[N];重庆日报;2013年
4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特聘编审 荣维木;中国抗战史真的需要重写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俄罗斯知名政论家、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 尤里·塔夫罗夫斯基 采访整理 本报记者 陈效卫;中国抗战的国际坐标[N];人民日报;2014年
6 记者 刘斐 王建华;中国抗战纪念,巩固世界和平前景[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7 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会会长、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院长 胡德坤;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N];人民日报;2014年
8 特邀撰稿人 沈慧瑛;献身中国抗战首位美飞行员罗伯特·萧特[N];中国档案报;2014年
9 记者 郑贵卿 通讯员 唐玫;3名永州籍烈士入选中国抗战英烈名录[N];永州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马献忠;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前景广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文军;国民政府对英国绥靖日本政策的因应(1937-1941)[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刘孝连;英国报刊视阈下的抗日战争[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王胜军;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外籍医生研究[D];延安大学;2016年
4 张丽平;中国抗战影视剧的“抗战”与“反战”维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5 谢琼林;中国抗战诗歌与日本侵华诗歌比较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年
6 焦建新;“妇指会”与中国抗战[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7 苑银和;中国抗战时期“时评”研究(1941—1945)[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饶接华;援助与回赠[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光曦;卢斯抗战时期对华报道倾向性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1年
10 庞贺峰;抗战时期中外人士的延安观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484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148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