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活动与中共抗战动员
本文关键词:纪念活动与中共抗战动员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为凝聚全民族力量、协调各党派关系、赢得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借助纪念活动进行了广泛的抗战动员。纪念活动中的抗战动员方式包括:呈现日军暴行,诠释抗战建国方针,升华历史经验,批判投降妥协倾向,弘扬民族精神,彰显中国抗战地位,展示抗战胜利前景等。纪念活动中的抗战动员,对于塑造中共形象、提升中共抗战动员影响力、整合各方力量赢得抗战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资助项目“纪念活动与中共历史记忆的建构”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65.1
【正文快照】: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为纪念三八、五一、五四、七一等重要节日以及七七抗战、辛亥革命、十月革命等重大事件,举行了系列活动,既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和缅怀,强化了历史记忆;又表达了中共抗战主张,有效实施了抗战动员。纪念活动是中共抗战动员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本文拟就纪念活动中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正兵;项英在新四军工作期间的功过研究综述[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2 孙金根;皖南事变前后毛泽东的情绪波动与最终决策[J];安徽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3 黄延敏;;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研究的环境考略[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张勤,朱超南;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建立[J];安徽史学;2001年02期
5 樊卡娅,朱超南;苏联援华与皖南事变不能构成因果关系[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6 秦立海;雅尔塔协定、中苏条约与重庆谈判[J];安徽史学;2004年06期
7 张皓;;战犯问题与国共和谈[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8 于化民;;“三大政策”与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J];安徽史学;2007年05期
9 徐则浩;;关于王稼祥担任新中国首任驻苏大使前后若干历史情节的匡正[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10 房列曙;;谁对新四军皖南部队的严重损失负责[J];安徽史学;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且岸;;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论析[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双传学;;试述毛泽东早期“自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翟广顺;;陶行知与毛泽东:历史的机缘和邂逅——纪念陶行知逝世60周年、毛泽东逝世30周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李格;;新中国地方政府制度的建立[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李正华;;毛泽东与人民政协事业[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寿春;;强加给瞿秋白的“调和主义”帽子理应摘除[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四辑)[C];2010年
7 王伟;;确立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探微[A];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的发展[A];周恩来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C];2003年
9 ;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革命统战理论与实践的创造[A];周恩来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C];2003年
10 ;周恩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统战理论与实践的创造[A];周恩来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悦;1949~1954年中国中央行政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3 靳书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超越[D];南开大学;2010年
4 陈汉良;毛泽东社会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王彦堂;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新闻工作者教育研究(1937-1949)[D];吉林大学;2011年
6 陈延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毕彩云;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赵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政治体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高璐佳;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刘文玉;周恩来的人民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U,
本文编号:11499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149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