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十七年重庆地区推行“劳卫制”的历史考察
本文关键词:建国十七年重庆地区推行“劳卫制”的历史考察
更多相关文章: 建国十七年 重庆地区 “劳卫制” 探索与实践
【摘要】: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坚持贯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要求,一方面恢复和发展生产,另一方面有步骤地实行民主改革和社会改造。随着各项社会改革的展开,一些愚昧落后的观念与文化得到扫除,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逐渐得到普及。体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关于发展人民体育事业的要求,中共有步骤的对国民党的旧体育制度进行改造,并逐步摸索建立符合新中国的新体育制度。准备劳动与卫国制度(以下简称“劳卫制”)就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1951年北京四中首先试点“劳卫制”,随后上海、广州、重庆等一些大城市也小范围的进行了试点。试点工作反映当时的体育条件无法正式推行“劳卫制”,遂决定以“劳卫制”预备级(也称作体育锻炼标准)代替,待条件成熟后再正式推行“劳卫制”。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于1952年6月要求全国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行“劳卫制”预备级。经过三年的调研与考察,同时借鉴苏联劳卫制的经验,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于1954年5月4日公布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暂行条例》,这一条例的公布,有力的推动了全国“劳卫制”工作的开展。1958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公布了《劳动卫国体育制度条例和项目标准》,全国各地迅速掀起“劳卫制”锻炼的热潮。“劳卫制”是新中国第一个体育制度,也是中国体育制度的基础。中共认为这是一种科学的、富有爱国主义思想的体育制度。它可以帮助国家培养健康、勇敢、能够担当生产劳动和保卫祖国的爱国者。根据中央体委的要求,重庆地区开展了波澜壮阔的“劳卫制”推行工作。“劳卫制”的开展提高了重庆地区广大民众的健康水平,瓦解了国民党的旧体育思想,涤荡了整个社会的风气,使社会风貌焕然一新,在推行过程中提高了重庆民众的凝聚力,使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生产建设中去,并在此基础上树立了中共的良好形象,增强了重庆地区民众对中共的政治认同。但是随着左倾错误的影响,重庆地区的“劳卫制”工作也被要求来个“大跃进”,“劳卫制”工作走向高潮,出现不顾客观规律的情况。因为三年自然灾害以及与苏联关系恶化的影响,“劳卫制”工作逐渐没落。1964年国务院正式废止“劳卫制”,重庆地区轰轰烈烈的“劳卫制”工作也随之停止。本文在逻辑结构上由导言和正文构成。导言部分,论述了选题的缘由及研究的意义,并对本文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整理和述评,同时确定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一部分:艰难中的启动:重庆地区“劳卫制”的提出。本章主要概述了建国初重庆地区推行“劳卫制”的背景,考察了建国初重庆地区“劳卫制”的试点措施以及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试点工作中发现的种种问题给接下来“劳卫制”的深入推进提供了经验教训。第二部分:稳步中的推进:重庆地区推行“劳卫制”的深入。本章首先论述了重庆地区深入推行“劳卫制”的举措、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及相关部门的应对措施、并在整体上总结了重庆地区“劳卫制”深入推行过程中取得的一系列收获。第三部分:繁荣中的危机:重庆地区推行“劳卫制”的高潮。本章第一部分分析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下,重庆地区民众迫切的想要更快、更好的发展生产,重庆市体育分会决定对全面推行“劳卫制”,“劳卫制”推行工作迅速达到高潮,出现了一些忽视客观规律的情况。第二部分总结了重庆地区全面推行“劳卫制”的举措包括:大力推行“劳卫制”少年级、广泛建立体育协会、下放“劳卫制”审批权力、以及细致“劳卫制”组织工作。第四部分:移植与夭折:重庆地区推行“劳卫制”的历史评析。本章从整体上梳理了重庆地区“劳卫制”推行工作的历史,总结了重庆地区“劳卫制”推行中所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劳卫制”废止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经验教训,为新时期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凌巧瑗;体育锻炼标准1000m测验猝死一例报告[J];体育科技;1996年02期
2 王建武;对实施《军人体育锻炼标准》中发生损伤的分析研究[J];体育学刊;1997年02期
3 李军华;中、美、韩三国现行《陆军体育锻炼标准》若干方面的比较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4 周建荣;小学一、二年级体育锻炼标准之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5 陈孝平,郑洲,邱瑞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与《军人体育锻炼标准》的比较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6 王文杰,赵敏;中、美两国体育锻炼标准制度的沿革及其比较[J];中国学校体育;1999年01期
7 卢考纯;《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是非辨[J];体育学刊;1995年02期
8 茅鹏;试议体育与运动[J];体育与科学;1998年05期
9 斯迪虎,刘少英;我军军事体育的演进与发展[J];体育文史;2001年02期
10 朱永光,蔡宝忠;体育教师的三个社会作用[J];体育学刊;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夏成生;;体质健康标准与体育锻炼标准的对比分析[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兰茵 (作者系市体育局局长);体育要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N];桂林日报;2007年
2 本版组稿 王毅俊;改革开放30年 上海体育大跨越[N];上海科技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刘圆圆;举社会之力 关注青少年体育[N];人民政协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宋辉;体育健身、消费成为一种生活方式[N];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
5 ;迈向体育强区的余杭[N];浙江日报;2006年
6 记者 章亚钧 通讯员 项志萍;体育,,为嘉兴注入活力[N];嘉兴日报;2006年
7 记者 刘丰收;全民健身:30年“炼”就另一块“金牌”[N];嘉兴日报;2008年
8 南宁市体育局党组成员 副调研员 谭道德;着力推进体育改善民生[N];南宁日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赵晓清;体育唱响小康曲[N];河北日报;2004年
10 ;黑龙江省体育发展条例[N];黑龙江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大志;中国近现代体育身体观的生成逻辑[D];苏州大学;2015年
2 袁雷;论体育对政治发展的价值[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欢;我国体育公共服务政策变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2 刘春艳;建国十七年重庆地区推行“劳卫制”的历史考察[D];西南大学;2016年
3 臧秋华;轻体育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4 王燕;关于2005年太原市中考加试体育有关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5 应淑娟;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招生考试模式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韩东;山西省朔州市中考体育加试成绩分析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7 时海芳;试论我国体育从“自为”走向“自觉”的发展趋势[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邢鑫;山西省太原市体育中考实施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5年
9 邢静文;湖北省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10 王跃成;江苏省本科院校贯彻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现状调查与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503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150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