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俗互动与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三人谈
本文关键词:“礼俗互动与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三人谈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社会变迁 录音整理 论坛演讲 刘铁梁 李松 重点项目 传统文化资源 历史人类学 礼乐制度 儒学传统
【摘要】:2013年10月20日,以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重点项目"礼与俗:近现代民间儒学传统与传承——以山东百村田野考察为中心"为依托,由张士闪教授召集,山东大学举办"田野中国·礼俗互动中的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论坛。本期选刊的北京大学教授赵世瑜、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和山东大学教授刘铁梁等作者的三篇文章,由山东大学2013级民俗学、民间文学专业硕士生根据论坛演讲录音整理成稿,并经过本人审阅。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山东大学;
【分类号】:K892.26;K25
【正文快照】: 礼俗互动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复杂的和不断变动的问题,因为中国是个不断变化的概念,礼与俗也各种各样,不同的人群对礼与俗又有各自不同的定义。所以,要想深入地理解这个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种理念的层面上加以探讨,而需要做大量实证研究,需要将其置于具体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文勋;传统中国社会变迁研究[J];思想战线;2005年04期
2 欧德良;;断裂与脱节: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之殇(1842—1949)——近代社会变迁视野下的百年回眸与反思[J];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09期
3 谢立中;困境与冲突:当代中国社会变迁过程的再诠释[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宋佩玉;“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变迁——两岸三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在我校举行[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孙秀民;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一部力作——简评《构建与嬗变——中国共产党与当代社会之变迁(1949—1957)》[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7期
6 燕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再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孔军;;《中国社会变迁30年》[J];民俗研究;2013年04期
8 乐国安,陈玖平;中国社会变迁进程与社会稳定[J];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05期
9 肖亚丽;见面语转变与中国社会变迁——以“吃了吗”到“你好”的变化为例分析[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10 张玉法;;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社会变迁(1900~1949)[J];史学月刊;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卓新平;;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宗教重构[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3集)[C];2008年
2 李宏;张桂珍;;大众传媒与中国社会变迁[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民族、民生、民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2年会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丁俊萍;宋俭;;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拓新[A];世界政党发展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政涛 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探求中国社会变迁的“教育基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武陵原;以宽阔视野探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N];人民日报;2011年
3 邱涛;探寻16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变迁与历史道路[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4 湖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 郑大华 胡峰;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特点[N];光明日报;2010年
5 陈映芳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青年”与中国社会变迁[N];长江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博悦 魏进;把纵贯式调查方法引入中国社会变迁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7 邱泽奇;揭开社会面纱 我们审视书业[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8 郭学旺;邓小平对中国社会变迁的重大作用与影响[N];山西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章博;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基督教大学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任霞;从晚清中国社会变迁看文化传统与正式制度的关系[D];燕山大学;2010年
2 白玲玲;清末民初上海市民的社会生活及社会观念变迁——兼谈大众文化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3 李晓青;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和立法转型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1569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156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