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鼎革之际的地方记忆——1948年上海“国际化”计划考实
发布时间:2017-11-10 10:26
本文关键词:国家鼎革之际的地方记忆——1948年上海“国际化”计划考实
更多相关文章: 上海官绅 上海“国际化” 蒋介石政府 国际自由市
【摘要】:一个地方的权力出现真空的时候,社会秩序往往有瓦解之虞。应该说,这是《大美晚报》主张将上海"国际化"的基本初衷。吴国桢、杜月笙等上海官绅xAxA以求、积极推动上海"国际化",在相当程度上亦是地方关切所致。对此,不论是蒋介石政府还是中共方面,皆心有所然,而上海经过"国际化"之后或成为反对自己的据点,则是两者均以为必须注意的深层隐忧。美国政府出于对国家利益的整体考量,不但断然拒绝为之牵累,还试图将其郑重其事地解释、发展为在国际舞台上孤立苏联以及对中共进行施压、利诱的战略性布置。因此,上海"国际化"计划在冷战的新时代最终只能沦为一场海上旧梦。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266
【正文快照】: 1948年底,随着国共战事的重心推进到苏北徐州一带,南京、上海等地的人心开始浮动起来。(1)尽管为蒋介石求援时胡适的眼泪深深地触动了司徒雷登,(2)但是面对中共革命日益汹涌的大潮,美国政府还是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努力地寻求从中国内战的泥潭中解脱出来。(3)然而,以吴国桢、杜,
本文编号:11662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166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