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30年来甲午战争研究综述
本文关键词:中国近30年来甲午战争研究综述
更多相关文章: 甲午战争 中日关系 东北亚地区 学术动态 研究综论
【摘要】:对于甲午战争本身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近30年来,中国的甲午战争研究视野不断拓宽,研究逐渐深入,在不同时期形成了数个研究较为集中的领域,无论从研究方法、研究视野,还是从史料发掘,观点创新,都涌现出一大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今天的甲午战争研究不仅仅限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抑或中日关系史研究,已延伸、扩展到地区史乃至世界史研究领域:一方面,在传统上以中日关系史为切入点的研究基础上又增加、涵盖了近代东北亚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诸多层面,从而使甲午战争研究多维化;另一方面,研究理论与方法呈多样化,除使用传统实证史学、比较史学的方法外,还多运用现代化理论、国际关系学、地缘政治学等相关专业的理论方法进行了交叉研究。
【作者单位】: 大连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日韩开港与城市社会变迁(1840-1900)”(12BSS016) 辽宁省社科联项目“锁国时期中日两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比较研究”(2014lslktzilsx-06)
【分类号】:K256.3
【正文快照】: 一、引言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随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它不仅意味着由清朝发起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同时也成为中华民族真正开始自行探索救国之路的契机。但是上述的影响只是从中国历史的角度得出的结论,从世界史或地区史的角度来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强;甲午战前清韩宗藩关系的强化及其后果[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陈景彦;19世纪中日知识分子危机意识比较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4年04期
3 陈景彦;浅论近代中日关系史分期问题[J];东北亚论坛;1994年04期
4 苏全有;常城;;对近代中国海洋史研究的反思[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戚其章;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发展[J];东岳论丛;1994年04期
6 戚其章;晚清海防思想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J];东岳论丛;1998年05期
7 曾景忠;对民族矛盾为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说的质疑[J];贵州社会科学;1994年05期
8 戚其章;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J];东岳论丛;1995年05期
9 刘学照;日本的“脱亚入欧”与中国的“三甲纪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权赫秀;;唐绍仪在近代朝鲜十六年活动考述[J];韩国研究论丛;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新华,王小红;1840—1860年间清政府三种外交体系分析[J];安徽史学;2003年05期
2 谢茂发;李京波;;近三十年来国内晚清海防思想研究综述[J];东方论坛;2011年05期
3 苏全有;常城;;对近代中国海洋史研究的反思[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戚其章;论方伯谦被杀是否冤案问题[J];东岳论丛;2000年01期
5 万芳;;再谈中日关系史分期的标准问题——比较汪向荣和苏崇文关于中日关系史划分问题的观点[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年09期
6 瞿燕;;“新保守主义”史观的躁动——近年来中国电视剧“新历史观”现象解读[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1期
7 刘志坚;论军粮供给与甲午战争[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0年02期
8 何爱国;;“激进”,还是“保守”?——对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主潮论争的回顾与反思[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7期
9 陈友良;;严复与李鸿章关系释论——以“怀才不遇说”为中心的讨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孔祥吉;村田雄二郎;;一个日本书记官见到的康有为与戊戌维新——读中岛雄《随使述作存稿》与《往复文信目录》[J];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周建树;;辛亥革命前后湖南人的日本观[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杨昕沫;;简论中国民族主义与江桥抗战[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上)[C];2004年
3 俞祖华;赵慧峰;;近代中国激进主义思潮研究综述[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鹏;;近代中朝宗藩关系研究述评[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一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9年
5 胡斌;;鸦片战争时期梁章钜海防思想浅论[A];海洋文化与福建发展[C];2011年
6 ;荣禄幕府考[A];第十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4年
7 崔志海;;近五年的国内晚清政治史研究[A];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检讨:问题与前瞻[C];2014年
8 邱志红;;同光新政与派系纷争研究述评[A];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检讨:问题与前瞻[C];2014年
9 马忠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戊戌变法史研究述评[A];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检讨:问题与前瞻[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陆胤;近代学术的体制内进路[D];北京大学;2011年
3 白基龙;一战后中韩民族主义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建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形成史研究(1899-1940)[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启祥;藏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付育;清末政治改革的法律路径[D];吉林大学;2006年
7 冉春;南京国民政府留学教育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杨站军;游移在激进与保守之间[D];上海大学;2007年
9 苗宏慧;近代企业家群体与政治思潮嬗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彭雷霆;近代中国人的日本认识(1871-1915年)[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强;1925-1926年抵制洋货运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殷欣;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俄国远东政的嬗变(1895-1904)[D];南京大学;2011年
3 段海凤;近代中国新型知识分子的资本主义观[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邵唯慧;日本侵华策略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琴;晚清海权观念的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储竞争;抗战时期国人西北书写与国族意识建构[D];兰州大学;2011年
7 门金宝;晚清内蒙古蒙古族民族主义思潮析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红吕;论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国人日本观变化[D];辽宁大学;2011年
9 张新宇;何如璋的日本认识[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蔺孟孟;民国山东渔政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鸿志;英国与中日甲午战争[J];安徽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2 史滇生;;李鸿章和北洋海防[J];安徽史学;1992年03期
3 威海莹;论李鸿章的海防思想[J];安徽史学;1997年02期
4 杨国桢;海洋迷失:中国史的一个误区[J];东南学术;1999年04期
5 杨国桢;海洋世纪与海洋史学[J];东南学术;2004年S1期
6 戚其章;从制海权看甲午海战的结局[J];东岳论丛;1996年04期
7 戚其章;晚清海防思想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J];东岳论丛;1998年05期
8 林庆元;甲午黄海战役的结局及其在近代海战史上的意义[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4年04期
9 史春林;;孙中山海权观评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陈政生;北洋海军与甲午海战[J];国防;1994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莉丽;1369-1599日本各阶层对华观初探[D];山东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仲明;刘兵;高士华;;2006年中日关系史研究述评[J];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04期
2 孟晓旭;;日本漂流民(1644—1871年)与清代中日关系[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王玉芹;;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16届学术研讨会综述[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10期
4 关捷;孙克复;董守义;;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讨论会简介[J];历史研究;1981年01期
5 靳实;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筹备会在旅顺召开[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5期
6 靳实;;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筹备会在旅顺召开[J];历史教学;1979年11期
7 靳实;守义;;中日关系史第三次学术讨论会综述[J];历史教学;1983年05期
8 ;中日关系史研究会在大连举行第四次学术讨论会[J];历史教学;1984年12期
9 周迅;;《善邻国宝记》——一部最早的中日关系史[J];文献;1981年02期
10 唐培吉;;应该记取的近代中日关系史篇[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寅;;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武寅会长致日本日中关系学会宫本雄二会长的慰问电[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2 高晓燕;;纵谈面向未来的中日关系史研究[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A];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2012年第3期(总第108期)[C];2012年
4 ;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第六届领导机构成员名单[A];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2012年第3期(总第108期)[C];2012年
5 宫本雄二;;日本日中关系学会宫本雄二会长致武寅会长的感谢函[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6 朴灿奎;;中国与东北亚各国关系史研究的历史与展望[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7 徐启新;;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工作报告[A];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2012年第3期(总第108期)[C];2012年
8 武寅;;武寅会长在中日战略性相互依存与合作研讨会上的致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9 ;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名单[A];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2012年第3期(总第108期)[C];2012年
10 徐启新;;我学会召开理事会暨学会成立25周年座谈会[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1期(总第98期)[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谭皓;重审甲午战前中日关系史[N];中华读书报;2013年
2 钟少华;汪向荣的中日关系史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郝欣 曾江;坚持实事求是 澄清历史大是大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徐静波邋陆一 马俊;“暖春之旅”将成为中日关系史上的里程碑[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5 早报记者 王国培 龚菲;中日历史共同研究“求同存异”[N];东方早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郝欣 曾江 通讯员 丁美艳;历史事实岂容抵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郝欣 曾江;满铁:日本侵华铁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8 ;系统总结论证 目标具体明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9 黄自进;蒋介石的日本经验与对日决策[N];中华读书报;2013年
本文编号:11816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181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