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对抗战前后蒙古问题的处理
本文关键词:蒋介石对抗战前后蒙古问题的处理
【摘要】:本文探讨蒋介石对抗战前后在帝国主义侵略背景下不断演变的内蒙古自治、外蒙古独立问题的分析、决策和处理过程,分析帝国主义侵略对蒙古问题的决定性影响,论述蒋介石对外的民族主义斗争对其处理国内民族问题包括蒙古问题的决定性作用。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绪论论述选题意义,介绍选题现状、论文资料来源和内容概要。 第一章介绍抗战胜利前在蒋介石对日本侵略背景下的内蒙古所处的战略地位和环境的分析,及其以内地边疆行政一体化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内蒙古政策,分析九一八事变后内蒙古高度自治运动的缘起、经过及日本的介入和操纵,论述蒋介石对内蒙古自治运动的对策、对日本介入和操纵的抵制,及抗战时期蒋介石对内蒙古傀儡政权的策反和对内蒙古人心的争取。 国民政府成立后,为实现内地边疆行政体制一体化,将热察绥特别区改省。“九一八”事变后,公布了《蒙古盟部旗组织法》,保留了蒙古盟旗制度。以德王为代表的一些蒙古王公贵族,趁“九一八”事变后国家危机严重时机,一面接受日寇诱惑而与其在暗中勾结;一面向国民政府讨价还价,向其要求实行“高度自治”。1934年2月蒋介石主导国民党中央通过“蒙古自治办法原则”,批准实行地方自治性质的内蒙古自治。 日本帝国主义在策划“华北自治”的同时,加紧策划内蒙古“独立”。1936年5月德王改旗易帜,成立伪蒙古军政府,成为日本傀儡政权。对于日本人对内蒙古自治的介入和操纵,蒋介石的对策从一开始的容忍,到最后奋起抵抗、坚决打击。在抗战时期,蒋介石部署对德王等傀儡政权头目和伪蒙古军进行策反行动,与日本争夺对内蒙古沦陷区的影响力。 第二章介绍了抗战胜利之初苏军对内蒙古中东部的占领,分析了苏联势力覆盖下的内外蒙合并运动和内蒙古独立运动形势及国共双方的遏制对策,论述了国统区和解放区内蒙古自治运动的发展趋势和蒋介石政府对内蒙古自治的态度和对策,分析了解放区内蒙古自治运动给蒋介石贴上大汉族主义标签的实质和根源。 抗战结束后,苏军占领下的内蒙古中东部分别兴起内外蒙合并浪潮,被苏联拒绝后,又转为内蒙古独立运动,经国共双方分别对苏交涉和遏制后也偃旗息鼓,遂转为内蒙古自治运动。 抗战胜利之初蒋介石对内蒙古问题的观点是:内蒙古的蒙古族属于省区以内民族,政治上、法律上一律平等;内蒙古是蒙汉杂居,不宜高度自治。此后其态度随着内战形势又有变化,主要是根据反苏和反共的需要。 抗战胜利后中共主张解放区实行人民自治,内蒙古解放区实行带有民族特点的人民自治。“四三”会议确认内蒙古地区在中共领导下实行统一的民族区域自治。1947年5月1日,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中共中央把它定义为“民族高度地方自治”。 蒋介石认为,解放区的内蒙古自治运动,实际就是苏共和中共导演的傀儡剧。因此,所谓内蒙古独立问题或内外蒙合并问题,实际就是苏联问题;所谓解放区内蒙古自治问题,实际就是中共问题。而解放区内蒙古自治运动则批判蒋介石的大汉族主义。所谓蒋介石大汉族主义,主要是指蒋介石专制独裁,对蒙古人来说,作为汉人的蒋介石对蒙古人专制独裁就是大汉族主义。而中共对内蒙古的民族政策则接过了蒋介石提出的“民族平等,民主自由”口号,后来发展为“民族平等,民主自治”,因而被认为是反对大汉族主义的。 第三章介绍了苏联对外蒙古的长期侵略和控制,分析了外蒙古问题的由来和成因,及蒋介石对外蒙古问题的长期关注和无奈搁置,介绍了外蒙古问题成为国际议题的经过,论述中苏谈判中对外蒙古问题的论点交锋,分析蒋介石在苏联压力下对放弃外蒙古的思考和决策经过,也探讨了蒋介石对处理外蒙古问题的辩解和反悔的事实和理由。 在抗战胜利前夕的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签订密约,为换取苏联对日作战,以中国主权利益作为筹码,其中包括保持外蒙古现状。美苏特别是苏联对蒋介石个人领袖地位的支持表态,促使蒋介石最终接受雅尔塔密约。在随后的中苏谈判中,外蒙古问题成为焦点,经过反复争论,蒋介石决策,于抗战胜利后承认外蒙古独立公投结果,条件是苏联尊重东北主权领土行政完整,不支持中共及新疆变乱。中苏关系和国共斗争始终是蒋介石考虑和处理外蒙古问题的出发点和依据。 结语论述了抗战胜利前中国在强邻逼处下整合边疆民族的困难,介绍了蒋介石对抗战前中国所处的严峻国际形势、边疆形势的分析和对策,论述了抗战胜利后中国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中共的崛起及其执政给边疆民族整合带来的新机会,介绍了中共执政后蒙古问题的结局,并客观评价了蒋介石对蒙古问题的处理,对中共执政后民族理论政策在有些方面对蒋介石民族思想政策的借鉴和继承以及两者之间差异也进行了探讨。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向远;孟森;;“九·一八”事变前后的蒋介石和张学良[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6期
2 席亚兵;寻访60年前的“特种工程”[J];世界博览;2004年03期
3 高军峰;李跃新;;抗战胜利后国际形势对国共战略决策的影响[J];史学月刊;2009年04期
4 李清禄;;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侵略实质[J];学术月刊;1965年09期
5 徐鲁航;史迪威与1942——1944年的国共关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6期
6 楚伟;;隐“性”铭心[J];老友;2005年08期
7 周正龙;;试析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提出的缘由[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6年09期
8 林泓;;院外“援华集团”与蒋介石政权[J];三明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刘家富;;“攘外必先安内”的提出及演变[J];兰台世界;2008年20期
10 柳卫民;;蒋介石警察教育思想述论[J];时代人物;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剑英;;我是这样走上革命道路的[A];新四军研究(第一辑)[C];2008年
2 崇庆余;;党建杰出成就 抗战伟大胜利——论抗战时期中共建设与抗战胜利的关系[A];抗日战争史及史料研究(一)——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3 ;芮杏文同志鼓励老战士继续团结奋斗把劲头用到建设两个文明上 四千新四军老战士聚会纪念抗战胜利[A];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第二届年会纪念特刊[C];1985年
4 孟国祥;;中共对抗战胜利意义的认识[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5 何成华;;茶与茶馆[A];茶与健康生活主题征文选[C];2004年
6 白芸;;浅析新十一旅起义胜利的经过及原因[A];曹又参与安边起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安边起义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杨拯英;陈克刚;袁银波;;骊山,那震惊世界的枪声——“西安事变”实录[A];热爱祖国 振兴中华[C];2007年
8 卢辉;;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四字歌[A];铁流11——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C];2007年
9 尧抗东;;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有感[A];铁流11——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C];2007年
10 王景山;;抗战初期事,乍暖还寒时——长篇小说《早春》读后随感[A];抗日战争与延安文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继厚;抗战胜利授奖记[N];人民政协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武铠;在纪念抗战胜利的日子里[N];中国航天报;2005年
3 记者 何方;“解放碑”改名公告首度面世[N];重庆日报;2009年
4 徐博东;弘扬抗战精神 共创中华未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5 记者 罗 兵;发扬好传统 谱写新篇章[N];中国质量报;2005年
6 罗 兵;当年扛枪打日寇 如今拄杖跟党走[N];中国质量报;2005年
7 李纳;怀念雷加[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江苏抗战 威震敌胆[N];中国档案报;2005年
9 董强;将抗战精神嵌入未来崛起[N];解放军报;2010年
10 记者 陈亚静 刘文韬;省会各界隆重集会 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N];湖南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后东升;蒋介石对抗战前后蒙古问题的处理[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2 王平;魏斐德与他的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宁文晓;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政治态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邓文;雷震与战后台湾社会运动[D];武汉大学;2010年
5 李艳娜;富兰克林·罗斯福与印度的非殖民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洋;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文化援助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王锦辉;中苏文化协会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8 陈东;国民政府江西第五次剿共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9 张继木;张季鸾抗战言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徐中林;南京国民政府的西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熙威;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与蒋介石争夺和平话语权问题的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2 邓秀华;抗战爆发前蒋介石对云南的两次巡视述论[D];云南大学;2010年
3 武健群;蒋介石权力之路与九一八事变(1928-1931)[D];复旦大学;2011年
4 郭利珠;蒋介石军官训练团模式研究(1933-1945)[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雷成;胡适与蒋介石关系研究(1945-1949)[D];浙江大学;2012年
6 李晓敏;蒋介石的“不抵抗”与张学良的“不抵抗”[D];吉林大学;2011年
7 周媛;赫尔利使华时期蒋介石与美国在国共谈判中的合作与分歧[D];安徽大学;2011年
8 张寿奇;试论二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D];安徽大学;2010年
9 王光曦;卢斯抗战时期对华报道倾向性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1年
10 覃伯军;试析战后三次美国对华“总统特使外交”[D];外交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1853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185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