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创刊与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
本文关键词:《新青年》创刊与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
【摘要】:《新青年》的创刊既是中国近代文化走向的必然产物,同时又对中国近代文化走向产生过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概而言之,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封闭走向开放;二是从一元走向多元;三是从传统走向现代。从鸦片战争时期非常有限度的开放,到洋务运动时期开放的扩大,再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最后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全面开放,这就是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全过程。没有中国文化自鸦片战争时期开始的从封闭走向开放,就不可能有《新青年》的创刊,而《新青年》的创刊,又对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开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分类号】:K26
【正文快照】: 100年前的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自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的创刊既是中国近代文化走向的必然产物,同时又对中国近代文化走向产生过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概而言之,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封闭走向开放;二是从一元走向多元;三是从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祚鹏;;浅议《聊斋志异》三教合一的天道观[J];蒲松龄研究;2007年01期
2 吴美燕;;简述陈独秀的教育思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3 孙浩然;;宗教渗透特征分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魏世民;;桐城派理论的发展和最后总结——论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张晓丽;;论晚清西学书目与近代科技传播[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吴玉才;五四时期的陈独秀与中国现代化地位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朱德军;“民本”思想与儒家“民主”精神的历史演进[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吴兴毛;;戴季陶的女子解放观——兼与陈独秀女子解放观的比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孙浩然;;宗教渗透特征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10 李存朴;魏源的《海国图志》与日本的《海图国志》时代[J];安徽史学;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剑侠;;“无冕皇后”还是“交际花”?——民国女记者的媒介形象与身份建构[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施戍杰;;斯密动力、国家能力与晚清近代化受挫[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姚远;;中国科技期刊源流与历史分期[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4 曹丹;;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与近代宪政思想传播[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5 王建军;;“慨然思复三代庠序之法”:许衡的教育追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何玲;;1903年汴城会试论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张东海;;南宋江西陆子学派的形成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杨茂庆;;福建船政学堂赴欧留学生的贡献及其经验教训[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9 高黎平;;晚清在闽美国传教士西学翻译的兴与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杨涛;;构建公诉一体化工作机制探讨[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郑现U,
本文编号:11862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186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