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归骨故山”:近代上海关于火葬的争论及实施(1895-1949)

发布时间:2017-11-29 00:03

  本文关键词:“绝不归骨故山”:近代上海关于火葬的争论及实施(1895-1949)


  更多相关文章: 火葬 土葬 慈善机构 上海


【摘要】:受儒家影响的中国丧葬传统讲究“入土为安”、 “狐死犹首丘”,而上海西方租界传来的火葬则挑战了这一传统。从近代中国火葬实践的基本轨迹观察,彻底火化尸体以杜绝疾病危险,并缓解城市中日益拥挤的墓地对整个城市健康的重大威胁,是火葬最初在近代上海租界落地生根的初衷。在近代欧美各国,火葬被当作“进步”“卫生”的象征,租界的西方精英,如诺尔医生等的不遗余力得鼓吹,并推动租界当局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火葬场——静安寺公墓火葬场。不过,就租界的反应来看,在一开始,火葬就和西方社群长期的土葬实践和其背后的相信人死复生的基督教观念产生了冲突,招致多方面的质疑和批评。另一方面,中国传统中,亦有来自佛教的火葬习俗,在宋元时盛行,及至清末,依然在上海的下层民众中流行。崇信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知识阶层,往往对这一传统采取压制的态度。不过,随着西方的现代火葬在租界的开展,中国的精英们开始慢慢接受了西方现代火葬的理念,并同时则接受了火葬乃“进步”与“落后”之标尺的提法,欲将此一充满现代性暗示的实践推广到本土社会中。从本土社会舆论的情况来看,往往将民间土葬的习俗斥之为不卫生的陋习和迷信,从国家主义和推动城市卫生的立场出发,呼吁国家制定行政法规,鼓励火葬以有利卫生并节约土地,带着鲜明的精英思维。问题在于,以伍连德等为代表的中国本土社会的医学知识精英,其火葬的实践主要来自应对烈性流行病的防疫,在对租界的争论及其背后卫生与葬俗之冲突并不十分清楚和没有充分借鉴的情况下,欲完成火葬从烈性流行病的非常态到日常生活的常态转换,进而使其成为中国民间社会自觉的丧葬选择,医学精英对社会习俗的根深蒂固往往估计不足。故而就民间的态度来看,对火葬的接受并不积极。从事实的具体运行而言,近代上海处理浮尸的实践的过程中,普善山庄和同仁辅元堂等民间慈善机构和租界卫生处和上海市卫生局合作,多采用土葬的方式;而在丙所殡仪馆寄柩所等社会机构内,亦存有大量积厝。火葬在淞沪战争的紧急状态下被卫生施政机构,民间善堂和丧葬机构普遍采用,以应对战争带来的大量无人处理的尸体和大量涌入的难民带来的卫生危险;但一旦局势稳定,回到日常生活的节奏中,土葬旧俗就成为民间社会的自发选择。抗战后,为整治城市卫生环境,卫生施政机关和善堂丧葬机构围绕要不要火葬,怎样火葬,产生了一些冲突。此中,强力的国家卫生机关不得不仰赖秉持传统土葬观念的民间团体处理尸体,后者往往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柔性的抵制,从上海卫生当局和民间社会的一系列冲突中,我们可以看见火葬在近代上海推行的实际困难。现有医疗史研究中,对现代性背后的“进步”观念多有批评。不同于强制隔离,检疫等其他卫生体制在近代中国的快速铺开,火葬与丧葬观念等“非现代性”因素联系密切。在民国上海的历史背景下,火葬做为现代性的实践一种,其进展并不十分顺利。此领域的进一步探讨,或更加利于我们反思近代中国现代性接受的复杂面相。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小隐;上海市档案馆收藏苏州河摄影绘画作品[J];档案与史学;2000年06期

2 莉涌;峥嵘岁月 光荣业绩——上海市档案馆承办纪念建党80周年图片展[J];档案与史学;2001年04期

3 莉涌;王耿雄向上海市档案馆捐赠图片[J];档案与史学;2001年05期

4 ;上海市档案馆第十六批开放档案简介[J];档案与史学;2004年04期

5 黎霞;;老画报中的抗战记忆[J];档案春秋;2010年08期

6 叶文心,李雪云;我眼中的上海市档案馆[J];档案与史学;1994年01期

7 ;上海市档案馆历年各批缩微卷制品目录[J];档案与史学;2002年06期

8 黎霞;艺术之踪——上海市档案馆艺术档案介绍[J];档案与史学;2003年04期

9 赖京闻;;从老照片里打捞上海记忆[J];档案天地;2013年03期

10 张泽滔;上海市档案馆[J];历史档案;1981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甄学宝 特约记者 邹伟农;第四届“上海市档案馆日”活动丰富多彩[N];中国档案报;2010年

2 特约记者 邹伟农;上海市档案馆接收首批1.2万余件世博档案[N];中国档案报;2011年

3 特约记者 邹伟农;上海市档案馆开放第18次档案[N];中国档案报;2007年

4 段东升;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闪亮开馆[N];中国档案报;2004年

5 邬霜鹤 许瑾 特约记者 邹伟农;上海市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晋升“四星级”[N];中国档案报;2010年

6 特约记者 邹伟农;上海市档案馆查档服务求实效[N];中国档案报;2011年

7 记者 郭银泉;2010年上海十大档案新闻评选揭晓[N];中国档案报;2011年

8 倪政华 特约记者 邹伟农;上海市档案馆对外开放上海改革开放初期档案[N];中国档案报;2012年

9 特约记者 张新;上海市档案馆向社会开放第二十五批档案[N];中国档案报;2013年

10 张仲超;收集“家史” 上海保护“老字号”[N];中国商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灿;“绝不归骨故山”:近代上海关于火葬的争论及实施(1895-1949)[D];南京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2354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2354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a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