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区五四运动再研究:民间社会视角的考察
本文关键词:天津地区五四运动再研究:民间社会视角的考察
【摘要】:民间社会,又称市民社会或公民社会,是一套来自西方的理论,民间社会的概念自传入中国到被学者运用和不断调整完善,其间发展经过了二十余年时间,可以说民间社会的理论为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在中国学者的努力下建构出一个有效的诠释架构。天津作为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现代化起步早、程度高,民间社会也相应地萌发早,发展相对成熟。以天津地区的五四运动为研究对象,可以全面、立体地将绅、商、学等社会各界的关系与作用反映出来,从而探求民间社会的内部情况。在五四运动中,民间社会表现出多方面的双重性:学生有激情洋溢的罢课、讲演、请愿政府之举,也有激进暴力的权力斗争、焚毁日货、学警冲突;商人有牺牲自我的抵制日货、罢市之举,也有阳奉阴违、私卖日货的自私行为;民间社会内部既有互相联合的一致性,又有分歧冲突的对立性……从发挥作用上来看,学界造势力度很大,落实到实际效果上却是大打折扣,有时甚至南辕北辙,做出破坏社会各界联合的错误行为。而商界中虽有损公肥私的现象存在,但其在整体上发挥的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最终,以商、学两界的冲突对立为代表,天津各界的联合逐渐破裂,取而代之的是民间社会内部的分歧和分裂。此外,将民间社会视为一个统一整体,其与国家之间又产生了互动、冲突和博弈的相互关系。总体来说,五四运动时期国家与社会的冲突对立无论是频率还是程度都要远大于二者的良性互动。由于双方所处地位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了行为的两歧性,而对不断觉醒的民族意识、高涨的爱国热情,政府一直采取防范、压制的态度,这导致国家与社会间不断爆发冲突,进而加剧了双方的对立态势。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61.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晓慧;《大公报》与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化运动[J];近代史研究;2001年06期
2 白永达;;也谈《大公报》[J];博览群书;2001年01期
3 瑞青;;我眼中的大哥——记《大公报》特约记者瑞年堂兄的点点滴滴[J];学问;2002年04期
4 贾晓慧;论《大公报》的报业观:以20世纪30年代为例[J];史学月刊;2002年08期
5 傅国涌;“文章报国”:百年回首《大公报》[J];书屋;2002年05期
6 舒展;国共两党斗争中的《大公报》[J];炎黄春秋;2002年02期
7 梁宏;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评新记《大公报》[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张颂甲;;我所了解的《大公报》——纪念《大公报》创刊一百周年[J];百年潮;2002年04期
9 散木;;《大公报》的百年沧桑(下) 兼与王芝琛先生商榷[J];博览群书;2002年06期
10 李桂生;;《大公报》与抗日战争的舆论准备[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继忠;;建构与争议:新记《大公报》“小骂大帮忙”历史标签研究[A];新闻学论集第29辑[C];2013年
2 杨柳;;从《大公报》征婚广告看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与时代特色[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3 骆萍;;试论重庆版《大公报》的抗战诗歌翻译[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葆;《大公报》保存经过[N];光明日报;2001年
2 刘鲁宁 中国国家图书馆典阅部;《大公报》史话(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胡邦定;毛泽东拍板《大公报》进京[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4 记者吴长生、刘光金;《大公报》举行创刊百年庆祝酒会[N];人民日报;2002年
5 ;诞生于天津的《大公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6 侯杰 秦方;杨刚的阳刚之气[N];人民政协报;2003年
7 王鹏;《大公报》的“星期论文”[N];团结报;2001年
8 王鹏;1943年豫灾报道与《大公报》停刊[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9 周之懋;《大公报》不可缺少的一次停刊[N];中国商报;2003年
10 张祝山;关于《大公报》停刊的补充[N];中国商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吴斌;《大公报》宪政言论分析(1902-1949)[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陈建新;《大公报》与抗战宣传[D];浙江大学;2006年
3 孙会;《大公报》广告与近代社会(1902~1936年)[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洪芳;《大公报》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D];苏州大学;2010年
5 喻春梅;长沙《大公报》(1915-1927)与湖南社会思潮[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汪前军;《大公报》(1902-1916)与中国广告近代化[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陈志强;胡政之新闻职业观及其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李文健;记忆与想象:近代媒体的都市叙事[D];南开大学;2012年
9 贺碧霄;新闻范式更替:从民间报人到党的干部[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习惠;“五四”时期湖南《大公报》副刊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孟军;新记《大公报》的用人策略和启示[D];广西大学;2008年
3 杨洁;从《大公报》舆论看民初京津地方对西俗的反应[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敏;新记《大公报》政治立场的历史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5 赵云龙;新记《大公报》的特色及方法论意义[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田拥军;新记《大公报》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D];中南大学;2009年
7 位娜;浅析抗战前十年《大公报》与西北开发[D];河南大学;2010年
8 韩晓;新记《大公报》的职业化理念与实践[D];武汉大学;2005年
9 葛凤;《大公报》与近代灾荒救济[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赵颖峰;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湖南《大公报》[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505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250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