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后期国民性改造路向的论争——以胡适为中心
本文关键词:新文化运动后期国民性改造路向的论争——以胡适为中心
更多相关文章: 胡适 国民性改造 路向纷争 文化保守主义 马克思主义
【摘要】:新文化运动后期,关于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论争愈加激烈。与之相对应,关于"人"的塑造目标和塑造方式也出现了明显的分歧,以胡适为代表的西化派坚持其先前"立人"的资产阶级国民改造目标和改良主义的"造因"方式,对文化保守主义派以中国传统为根基重塑理想人格和国民新形象,以及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以革命方式塑造社会主义国家"新人"的主张展开批评。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分类号】:K26
【正文快照】: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近代文化“破产论”的盛行,直接导致新文化运动前期还算团结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团体的分裂,越来越多的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模式在中国的适用性表示质疑。五四运动后的中国知识界对未来中国“人”的塑造目标和塑造方式产生了明显的分歧,以梁漱溟为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泳;怎样理解胡适[J];书屋;2000年04期
2 西尧;;为名所累的胡适[J];学理论;2001年12期
3 朱洪;“道不同,不相为谋”——瞿秋白与胡适[J];党史文汇;2001年01期
4 李文乾;毛泽东与胡适的交往[J];党史文苑;2001年05期
5 赵玉宏,印永清;评研究胡适的两本专书[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1年01期
6 徐改平;胡适早期诗文创作论[J];河北学刊;2001年03期
7 张芸;胡适论[J];集宁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8 周久凤,徐明成;胡适研究中的误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张家康;;胡适的磁性人格[J];世纪;2001年06期
10 朱洪;胡适的反作伪——胡适研究三题[J];学术界;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建;;瞿秋白、鲁迅与胡适的一次交锋[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杨国荣;;胡适与文学革命[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3 王法周;;胡适的新文化启蒙思想[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4 谢慧;;胡适与上海亚东图书馆[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5 蒋小波;;“道问学”与“尊德性”——胡适派学人与现代新儒家的“汉宋之争”[A];2008年台湾文学现代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江弱水;;胡适的语文观与三十年代的反拨[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杜蒸民;;在批判中实现超越——郭沫若与胡适关系述论[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8 刘巍;;“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建立、影响与意义——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范式创新一例[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9 钟军红;;论胡适“五四”时期对“团圆”观念的否定[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10 苏育生;;胡适与梅兰芳[A];德艺馨芳——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傅小平;今天,我们怎样读胡适?[N];文学报;2012年
2 陈明远;胡适的经济生活[N];南方周末;2004年
3 法律学者 羽戈;为什么要读胡适?[N];中国经营报;2013年
4 张洁;胡适逸事[N];人民政协报;2001年
5 谢泳;胡适的价值[N];深圳商报;2004年
6 余岸竹;胡适先生掠影[N];团结报;2000年
7 风石堰;自由与容忍之间的胡适[N];文学报;2004年
8 龚育之;胡绳晚年论胡适(中)[N];学习时报;2002年
9 杨建民;胡适史著半部现象探析[N];团结报;2010年
10 早报记者 田波澜;“胡适是20世纪影响力最大也最长久的思想家”[N];东方早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小玲;论胡适文学观中的民俗理念[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光和;西方文化影响下的胡适文学思想[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刘东方;“五四”时期胡适的文体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光利;胡适诗学批判[D];浙江大学;2012年
5 刘岩;重读胡适[D];山东大学;2005年
6 徐希军;理想主义:胡适国际政治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杨国良;输出与输入[D];复旦大学;2003年
8 王晓生;“1917—1923”新诗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超;为大中华,造新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汤景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文文;翻译家胡适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徐超;异域表达与胡适的民族文化观[D];安徽大学;2010年
3 余敏;胡适思想矛盾的表现与解读[D];湘潭大学;2004年
4 饶向阳;胡适方法:一种现代中国元方法的建构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冒建华;胡适“诗国革命”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郑民;胡适的演讲及演讲辞创作[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汪寒雪;胡适国学观的渊源和冲突[D];苏州大学;2011年
8 朱洪涛;“胡适批判”中大陆知识分子的思想与心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张丽霞;从《竞业旬报》看胡适早年思想[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10 张腊丽;胡适与中国的“文学革命”(1915-1935)—胡适“文学革命”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542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254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