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政治中的中国青年党(1923-149)

发布时间:2017-12-16 22:07

  本文关键词:民国政治中的中国青年党(1923-149)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青年党 民国政治 现代国家建构


【摘要】:中国青年党是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的一个重要党派,成立于五四后,1949年随国民党去台,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的政党政治演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拟从现代国家建构的视角,结合青年党产生、发展与演变的历史,探讨青年党与民国政党政治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青年党“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现代国家建构是中国现代化的基本任务之一。但是,由于中国是在没有形成现代化社会力量与新兴阶级力量的情况下,被迫卷入现代化潮流的。这就决定: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缺乏一个社会主导力量。到20世纪20年代前后,在新文化运动反传统潮流中,传统儒家意识形态也逐渐崩溃。缺乏社会主导力量与信仰危机成为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双重困境。 20世纪20年代意识形态型政党的兴起,使中国现代国家建构摆脱了上述困境。由少年中国学会演变而来的青年党与中国共产党以及新改组的中国国民党成为意识形态政党的典型代表。由于不同的现代国家建构设计与途径,这些政党之间时而竞争时而合作,在复杂的分合演变中推动中国政党政治的演进。 1924-1927年,青年党与国共两党为争夺现代国家建构的领导角色,在意识形态、组织建设以及军事力量方面展开竞争,最终国民党暂时取得领导者角色,实现了形式上的国家统一,中国政党政治由此进入下一阶段。1928—1937年,青年党在国共两党的夹缝中求生存。国民党的压迫与青年党内部高层的斗争,特别是军事力量培植的功亏一篑,导致青年党不得不进行政党转型——放弃革命而改走宪政,即被迫放弃现代民族国家领导角色的竞争,转而与国民党合作,通过国民党设计的合法平台参与中国民主国家的建构。中国共产党在遭遇挫折后,逐渐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成为与国民党竞争中国现代国家建构领导角色的最有力对手,以国共两党为主体框架的中国政党政治格局基本形成。1937—1945年,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后,青年党改善与国共两党关系,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方面参与民族国家的建构;一方面继续以国防参议会及后的国民参政会等合法平台,掀起国统区的两次宪政运动,积极推动中国民主国家的建构。在此过程中,青年党与其他党派与无党派人士并肩作战,在国共之外形成一股重要的政治势力,即第三方面,中国政党政治由此继续演进,形成了以国共为主、第三方面并存的新格局。1945—1949年,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问题,即构建一个什么样的现代国家的问题。此时,国共两党成为现代国家建构领导角色的强势竞争对手,第三方面则成为影响国共孰胜孰负的一个重要政治变量。此时,青年党在组织分裂与国民党分化策略的影响下,逐渐脱离第三方面。内战爆发后,在非国即共的政治抉择面前,青年党出于历史与现实政治的考量,投奔国民党,企图通过与国民党的合作实现自己的现代国家建构理想。内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现代国家建构新的领导者,并逐渐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中国特色政党政治新格局。国民党则失去大陆政权,青年党也只能以政治出局的命运结束了自己在大陆的历史。 现代国家建构包含民族国家建构与民主国家建构两个维度,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发展逻辑即在优先实现民族国家建构的同时,必须处理好与民主国家建构的关系,争取做到两个维度协同推进。因此,以群体出现的中国政党必须在首先争取成为现代国家建构领导角色,同时要处理好现代国家建构两个维度的关系。 纵观青年党的发展演变历程,由于意识形态凝聚力不够、组织动员能力不强、社会基础薄弱,特别是军事力量培植的功亏一篑,导致其失去了竞争现代国家建构领导角色的地位。无法成为现代国家建构的领导者,不仅意味着其民族国家建构的设计无从实现,就是其民主国家建构的设计也失去了依托空间。因此,青年党的发展、演变与政治命运,是中国现代国家建构发展逻辑合理推进的结果。同样,该逻辑同样可以解释国共两党的发展演变与政治命运。推而广之,民国政党政治演进也是该逻辑支配下的合理产物。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93.74;K2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永春;;“问题与主义”之争和少年中国学会[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2 侯建明;;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与国家主义的论争[J];长白学刊;2008年02期

3 杨光斌;;制度变迁中的政党中心主义[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徐勇;;“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J];东南学术;2006年04期

5 王建华;;政党与现代国家建设的内在逻辑——一项基于中国情境的历史考察和理论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韩锦标;;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与中国早期政治现代化[J];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01期

7 吴伟荣;试论抗战时期的中国青年党[J];民国档案;1991年01期

8 王宗荣;国民党的“行宪国大”与总统副总统选举[J];民国档案;1991年04期

9 杨剑龙;;新文化与旧传统的冲突——论少年中国学会的宗教论争[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10 刘宏;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对引进马克思主义的贡献[J];河北学刊;2001年06期



本文编号:12976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2976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0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