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七七纪念活动研究
本文关键词: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七七纪念活动研究 出处:《西南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纪念“七七”卢沟桥事变而开展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这些纪念活动在战时共开展了八次,每次活动前后持续约一个月之久。为开展七七纪念活动,国民政府迅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保证了七七纪念在城镇的顺利举行。七七纪念活动在抗战期间历经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依靠自力艰苦奋斗为主题的阶段,第二阶段以与盟国相互配合,争取胜利为主题的阶段。 七七纪念活动开展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召开纪念大会、刊发纪念文章、电慰领袖、七七献金、慰劳抗战将士及其家属等。这些纪念活动也有其特点,它的活动方式是灵活多样、交叉多变的,七七纪念活动波及的范围很广,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有大后方的城镇,也有响应七七纪念的沦陷区城市。七七纪念参与的主体也是非常广泛的,有政治群体,文艺群体、士兵群体、华侨群体、底层草根群体等,但每个群体纪念七七的侧重方式有所不同,因人而异,各有特点。 七七纪念作为战时的宣传动员活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功能,国民政府借助七七,鼓舞了民心,动员了全民族抗战;回顾历史,提高了国民政府威信;进行政治角逐,抵制了汪伪政府的反动立场;扩大国际影响,赢得了国际广泛的支持。
[Abstract]: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commemorative activities to commemorate the "77" Lugou Bridge incident. They carried out eight campaigns in wartime, and lasted for about a month before and after each event.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77 commemorative activities,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quickly issued relevant policies to ensure the smooth holding of the 77 Memorial in the cities and towns. 77, the commemorative activities went through two stages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he first stage is based on the arduous struggle. The second stage is the theme of winning the battle with the allies.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6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永国;;国民革命运动与文化的现代启蒙[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林海波;;民国时期女子教育学制的发展变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3 魏隽如;汤倩;;高阳地名与文化[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刘晓云;;民国初期北京社会教育述论[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胡勇;民国初年的林政论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许文果;;1919~1920年北京教育界索薪运动论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7 王蓉霞;;五卅运动期间英国对华政策的变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范玉红;;清末新政倡行图书馆的立场与贡献[J];图书与情报;2006年04期
9 贾蕊华;贾俊兰;;昙花一现的民初通俗教育研究会初探[J];沧桑;2006年04期
10 刘雪琳;郭霞;;北洋政府时期顾维钧与中俄建交交涉[J];沧桑;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立群;;民国时期河北旗地政策述略[A];满学论丛(第一辑)[C];2011年
2 阎广芬;;西方女学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3)——中国性别教育史研究(含女子教育等)[C];2009年
3 仇华飞;;试论1933年中美棉麦借款的得失[A];近代中国(第七辑)[C];1997年
4 李洪珍;;“民族主义”旗号下上海总商会的解散[A];中国近代(第十七辑)[C];2007年
5 单正平;;梁启超文学功能论的再认识[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6 金以林;;南京国民政府发展大学教育述论[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C];1999年
7 吴景平;;孙中山关于兴办新式银行的思想述论[A];近代中国(第二十三辑)[C];2014年
8 杨德才;;近代外国在华投资:规模与效应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6卷第3期(总第25期)[C];2007年
9 韩秀丽;;苏州评弹与近代常熟文化记忆[A];都市文化研究(第7辑)——城市科学与城市学[C];2012年
10 马广全;;宗教立法对宗教认同的作用探析——以民国时期为例[A];宗教与民族(第八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少辉;上海金融中心法制变迁及决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运明;1928-1937年山东中等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徐斯雄;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杨文海;壬戌学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高晓东;民国时期科学管理思潮研究(1927-1937)[D];南京大学;2011年
7 刁含勇;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1949—1954)[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丁健;民初农商部研究(1912-1916)[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晓娟;新闻舆论与民初政局[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莉;近代中国的媒介镜像:《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哈雷特·阿班中国报道研究(1927-1940)[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修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灾荒救济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绪迁;莫理循与中国参加一战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彩荣;福建协和大学教授群体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世伟;北洋政府外交制度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1年
5 孔林林;抗战时期山东妇女运动和妇女生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曼;1935-1938年中国青年党的政治主张[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彦君;张伯苓中学办学理念初探[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小京;师范教育、社会教育与乡村建设一体化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西南大学;2011年
9 齐旭;近代教科书中的进化论叙述[D];南京大学;2011年
10 卜春鹤;民初教育团体与1922年学制改革[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424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342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