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文化观
本文关键词: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文化观 出处:《学习与实践》2016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张之洞是晚清一位重要人物。他办洋务,兴实业,进行文化学理创新,于诸多领域都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劝学篇》是张之洞生平最重要的作品,其主旨思想"中体西用"起到了汇通中西、平衡新旧的作用,不仅调适了晚清人们的思想,而且为西学的东传作了铺垫。张之洞所建构的"兼采中西而又调和新旧"的文化结构,在近代中国社会实际上演绎成一种文化实践,故而概括提出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文化观是顺理成章的。"中体西用"文化观带动了实践的起步,为晚清士人所普遍接受,其重要价值在于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转型实践的新局面,使近代中国"动"起来,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
[Abstract]:......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河南平顶山学院;
【分类号】:K252
【正文快照】: 晚清名臣、洋务巨擎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办洋务,兴实业,学习西方技术,在诸多方面都走在了时代前列。早在任山西巡抚时,张之洞就曾因西方“坚船利炮”之先进而追求西学新知。在两广总督任上,张之洞亲历中法战争,对西方军事器械的先进有了更深切的认识,“自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家栋;;“中体西用”论的三种形态[J];哲学动态;1990年09期
2 天祥;“中体西用”与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化[J];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03期
3 王越旺;“和魂洋才”与“中体西用”[J];廊坊师专学报;1994年01期
4 曾维伦;“中体西用”文化模式的历史文化渊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5 曾维伦;20世纪的“中体西用”论[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6 李平;“中体西用”与中国现代化思想的关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7 赵瑛;清末陕西的中体西用思潮[J];唐都学刊;2000年02期
8 董丽楠;对“中体西用”的再思考[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9 侯明喜;“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之比较[J];文史杂志;2000年02期
10 郑传贵;论“中体西用”文化观的形成过程[J];学术探索;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任晓兰;;百年中国的“中体西用”思想及其盛行原因[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2 文思启;;“中体西用“及其影响[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3 高莉华;张晓刚;;从“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分析中日早期现代化之异同[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4 王宪平;;晚清“中体西用”教育方针之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谢放;;张之洞、梁启超“中体西用”思想之比较[A];近代中国(第二十二辑)[C];2013年
6 范鹏;;辛亥革命与中体西用[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7 陈传林;;“中体西用”与中国高等教育道路的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何涛;“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N];吉林日报;2013年
2 干春松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近代思维方式转换的五个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刘悦斌;晚清新文化观的演进[N];学习时报;2006年
4 张友谊 王杰;关于中西文化的融通[N];学习时报;2002年
5 冯天瑜;中国路径与“文化自觉”[N];光明日报;2012年
6 韩秀桃;张之洞:中体西用变法为要[N];法制日报;2006年
7 马新宇;论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N];吉林日报;2010年
8 整理 蓝慧 李念;反思甲午:变法生于“危局”[N];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锦权;“中体西用”文化范式再思考[D];西北大学;2009年
2 王鹏;近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沿承及其当代价值[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张译夫;中体西用≠民族主义[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4 高攀;张之洞“中体西用”法律思想述评[D];山东大学;2007年
5 周娜;“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D];河南大学;2006年
6 段红智;张之洞中西文化观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488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348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