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1924年前后彭湃与中共及陈炯明之关系

发布时间:2018-01-07 02:38

  本文关键词:1921~1924年前后彭湃与中共及陈炯明之关系 出处:《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彭湃 中共 陈炯明


【摘要】:留学日本期间,受风靡一时的日本无政府主义思潮浸染,彭湃从狭隘的爱国主义者转而变为"广义的社会主义者"。在与日本社会主义运动各界人士的接触中,他同时与中共以及同样认可无政府主义的海丰同乡陈炯明两方关系开始趋近。归国后,在中共领导人陈独秀的感召下,彭湃一方面加入了中共的"外围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另一方面,他得到时任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的支持与信任,被委任为海丰县劝学所长,在海丰各学校践行其学术、教育改良社会的理念,也赢得一般海丰知识青年的拥戴。因1922年海丰县城"拆墙案"、"五·一"劳动节游行事件等案发,备受地方保守势力打压的彭湃,开始重新考虑与陈炯明的合作关系,加强了与中共方面的联系,并与中共党员杨嗣震等人在海丰发起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1923年夏,海丰"七·五"农潮事发,由于就是否恢复海丰农会等问题上存有重大分歧,彭湃与陈炯明渐行渐远。与此同时,随着中共愈发重视农民运动,在其影响下,改组后的国民党决定在农村全面展开农民运动。这也促成了彭湃与陈炯明彻底决裂,最终投身于由国共双方领导的大革命运动。
[Abstract]:During his study in Japan, influenced by the popular anarchist trend of thought in Japan, Peng Pai changed from a narrow patriot to a "broad socialist." in his contacts with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in the Japanese socialist movement. He also came close to relations with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Chen Jiongming, a fellow countryman of Haifeng, who also recognizes anarchism. After returning to China, he was inspired by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leader Chen Duxiu. On the one hand, Peng Pai joined the Socialist Youth League, a "peripheral organiz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the other hand, he was supported and trusted by Chen Jiongming, then head of Guangdong province and commander in chief of the Guangdong army. He was appointed director of Haifeng county persuasion school to practice his academic and educational concept of improving the society in Haifeng. It also won the support of the general Haifeng intellectual youth. Because of the 1922 Haifeng County City "wall demolition case", "May 1st" International Labour Day parade and other cases, Peng Pai, who was suppressed by local conservative forces. He began to reconsider his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with Chen, strengthened ties with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initiated a socialist youth league organization in Haifeng with Yang Sizhen, a memb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n 1923. Due to major differences over whether or not to restore the Haifeng Farmers Association, Peng Pai and Chen Jiong Ming went further and further away.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CPC increasingly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peasant movement, it was under its influence. The reshuffled Nationalist Party decided to launch a full-scale peasant movement in the countryside, which led to a complete break between Peng Pai and Chen, leading to a revolution led by both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分类号】:K261
【正文快照】: 1927年国共两党分家后,中共在海陆丰连续发起三次暴动,建立起党史上首个红色苏维埃政权。由于中共这一系列行动的展开,主要依托彭湃稍早前在东江地区从事农民运动所打下的基础。而1929年9月彭湃殒命后,中共亦在各类意识形态表述中,一再肯定其为“广东几千万农民”,乃至“中国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董国强;试论中共早期农运工作中心地位之形成[J];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季邑;对陈炯明叛乱的再认识[J];广东史志;2001年02期

2 付祥喜;陈炯明与中共、俄共有关人员关系考[J];广东史志;2002年04期

3 张金超;陈炯明事变后孙中山的一次重要谈话[J];学术研究;2005年07期

4 张金超;;陈炯明的一篇佚文[J];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5 沈阳;余世存;;“五四”还有陈炯明[J];同舟共进;2009年10期

6 姜南英;;孙中山三次驻节梧州对陈炯明的认识[J];广西社会科学;1986年06期

7 段云章;孙中山与陈炯明的合与离[J];民国档案;1989年02期

8 吴伦霓霞,余炎光;对评价陈炯明的一些重要史料的剖析[J];广东社会科学;1991年02期

9 陶季邑;;陈炯明并未举兵叛变、围攻总统府[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03期

10 ;有关陈炯明叛变史料一则[J];档案与史学;199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沈晓敏;;广州民众与“六一六”兵变[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杨乃良;;孙中山北伐在桂林[A];“孙中山北伐与梧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陆炬烈;;桂林大本营时期孙中山革命思想的伟大转变[A];“孙中山北伐与梧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沈晓敏;;陈炯明与致公党[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严佳宜;;从孙中山三次驻节梧州看其唯物史观的升华[A];“孙中山北伐与梧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段云章;;勉为难的孙中山1921—1922年北伐[A];“孙中山北伐与梧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田泽沛;;孙中山北伐与梧州[A];“孙中山北伐与梧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周时英;;孙中山北伐受挫及其思想的重大转变[A];“孙中山北伐与梧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李吉奎;关于陈炯明[N];北京日报;2004年

2 ;陈炯明:成“乱臣贼子”的辛亥元勋[N];南方日报;2011年

3 陈治赠;是非功过任评说[N];汕尾日报;2011年

4 李永军;美国在孙中山北伐前后[N];团结报;2010年

5 许继发;上海潮州商会[N];潮州日报;2008年

6 韶关日报首席记者 李迅;金戈铁马征腐恶[N];韶关日报;2011年

7 叶挺 徐骥;披露党的重要文献:叶挺将军的《囚语》[N];北京日报;2001年

8 张弘;又见林达[N];北京日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范永艳;从会党向政党的转变[D];苏州大学;2006年

2 吕静;陈炯明地方自治思想与实践研究[D];青岛大学;2014年

3 张慧卿;闽南护法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4 罗歆宏;陈炯明的地方自治思想[D];湘潭大学;2013年

5 辛超;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广州市制改革与市政建设[D];暨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906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3906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1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