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

发布时间:2018-01-08 03:31

  本文关键词: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 出处:《探索与争鸣》2015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五四 新文化运动 思想操练 《新青年》


【摘要】:对于今日的中国人来说,"五四"既非榜样,也非毒药,而更像是用来砥砺思想与学问的"磨刀石"。我的基本立场是:尊重古典中国的精神遗产,但更迷恋复杂、喧嚣却生气淋漓的"五四"新文化。以纪念《新青年》诞辰百年为开端,重新唤起民众对于"五四"的记忆,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大众舆论及某些具体专业(如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等)的发展,更可能重塑当代中国的精神氛围及知识版图。基于此判断,如何兼及自信与自省、书斋与社会、思想与学术、批判与建设,将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难题。某种意义上,这是对此前三十年"五四话题"升降起伏的一个反省:或许,谈"五四"本就不该局限于书斋,解时代之惑乃题中应有之义。
[Abstract]:For today's Chinese, "54" is neither an example, nor poison, but more like thoughts and learning to "hone". My basic position is: to respect the spirit of classical China heritage, but more obsessed with complex, noisy but angry dripping in the "54" new culture "to commemorate. New Youth > 100th birthday for the beginning, rekindled memories of the people for" 54 ", not only can directly influence public opinion and some specific professional (such as the history of modern literature, China thought history, culture history) development, spiritual atmosphere and knowledge of the territory is more likely to reshape contemporary. China based on this judgment, and how to self confidence and self reflection, study and social, ideological and academic criticism and construction, will be the problem we must face. In a sense, this is the first thirty years of" 54 topics "elevating a reflection on" 54 ": perhaps this is not confined to the study, The puzzling of the times is the meaning of the ques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K261.1
【正文快照】: □陈平原十年前,我在《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的“导言”中说过:“人类历史上,有过许多‘关键时刻’,其巨大的辐射力量,对后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你都必须认真面对,这样,才能在沉思与对话中,获得前进的方向感与原动力。对于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进程来说,‘五四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平原;;波诡云谲的追忆、阐释与重构——解读“五四”言说史[J];读书;2009年09期

2 陈平原;;在学术与思想之间——王元化先生的“九十年代”[J];书城;2010年12期

3 陈平原;《北大精神及其他》后记[J];书屋;199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洁宇;;文学的疆域——陈平原学术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2 夏中义;清华薪火的百年明灭(续)——谒王瑶书[J];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03期

3 彭红卫;;思想考古:学术方法的整合与创新——兼评郑晓江教授的《八千里路云和月》[J];电影文学;2007年22期

4 巫小黎;当代知识分子的边缘姿态与现实关怀──90年代学术随笔的文化透视[J];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5 于兴雷;;茅盾与《小说研究ABC》[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6 夏中义,周兴华;论陈平原的“学人角色自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甘浩;;新的民族主义政治——新世纪文学重续传统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罗伟文;;王国维的学术创新及当代意义[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尚文艳;;浅谈学术与政治[J];教书育人;2012年06期

10 曲秀丽;;90年代学者散文的智性美[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华;新世纪乡村小说主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小平;论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先锋戏剧[D];复旦大学;2007年

3 陈正敏;意识形态与范式转换[D];复旦大学;2009年

4 孙芳;小说中的“五四”书写研究(1919-1949)[D];北京大学;2012年

5 王飞;试论大学校长的主体性发展[D];南京大学;2013年

6 孙进;毛泽东平等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7 洪世林;“左翼文学”话语自我合法性建构[D];厦门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蒋娉娉;1990年代学者散文的文化审美[D];辽宁大学;2011年

2 于莲;现代文学叙事中的知识分子自我型构[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倩;张承志创作的精神解读[D];中南大学;2009年

4 田朋朋;1991-2001:“鲁迅传统”的嬗变[D];苏州大学;2010年

5 王爱英;王元化笔下的西方作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凤霁;公共知识分子问题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7 宋兴芳;深广的忧愤—何满子杂文研究[D];宁夏大学;2014年

8 孙路遥;史实与宣传:中国共产党人的“五四”记忆与阐释(1919-1945)[D];复旦大学;2013年

9 华维勇;论90年代学者散文的兴起及思想艺术指向[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成渝;;古典中国(组诗)[J];绿风;2014年04期

2 余世存;;宅兹中国之象——宋唯原先生的艺术[J];艺术广角;2013年04期

3 王列耀,蒙星宇;能将文化开南国 剩有诗情托国风——论新加坡华侨诗人邱菽园诗歌中的“古典中国”[J];汕头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4 ;庆祝中德建交40周年 积极支持中德人才交流——2012朗盛青年欧洲古典中国音乐节在华成功举办[J];上海化工;2012年11期

5 张同道;《祖屋》的精灵[J];中国电视;2001年09期

6 何塞;;贵州:古典与现代交融[J];今日中国(中文版);2011年05期

7 张闳;;古典中国的身体主权[J];厦门航空;2012年03期

8 ;语录[J];艺术市场;2011年06期

9 ;已是明日黄花[J];美文(少年散文);2006年08期

10 马勇;;清末改革序曲[J];领导文萃;2012年08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樊良树;古典中国书香流淌[N];学习时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

本文编号:13954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3954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d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