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发布时间:2018-02-24 13:18

  本文关键词: 革命派 改良派 论战 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20世纪初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坚持走改良道路,并以《新民丛报》为阵地,鼓吹君主立宪甚至开明专制,反对排满革命、民主共和。为了系统地宣传革命思想,扩大革命力量,扫除革命向前发展的巨大障碍,革命派创办了《民报》,用旗帜鲜明的革命立场,有力地回击了改良派。双方主要围绕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怕不怕流血牺牲、会不会导致列强干涉,要不要"兴民权"、建立民主共和政体,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等几个方面进行论争。这场论战,客观上解答了为什么一定要革命、为什么一定要推翻清朝统治才能救中国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也是我们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时必须弄清楚的一个重要问题。
[Abstract]:In the early years of 20th century, the reformists, led by Kang Youwei and Liang Qichao, insisted on the road of improvement and took the Xinmin Cong newspaper as a position to advocate a monarchy, even an enlightened autocracy, and to oppose the full revolution. Democratic Republic. In order to systematically propagate revolutionary ideas, expand revolutionary forces and remove great obstacl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volution, the revolutionaries founded the people's Daily and adopted a clear-cut revolutionary stand. They fought back forcefully at the reformists. The two sides mainly revolved around whether they wanted to overthrow the Qing government by revolutionary means, fearing that they would not fear bloodshed and sacrifice, whether it would lead to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great powers, whether they would "exuberate civil rights" and establish a democratic republic. Whether or not to engage in "social revolu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debate. This controversy objectively answers a series of fundamental questions, such as why the revolution must be carried out and why the Qing Dynasty rule must be overthrown in order to save China.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roblem that we must clear up when we teach the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分类号】:K25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王浩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认同性整合[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4 方潇;;清代救灾法律制度述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5 孙显元;;芝诺悖论中的逻辑和形而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李继武;;对人学五个“要义”和“以人为本”内涵的看法——与顾智明教授商榷[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李继武;;高度反思的学说与实践基础上高度反思的科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孙显元;“以人为本”的社会结构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9 沈素珍;毛泽东对党的宗旨的贡献——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10 侯惠勤;;关于举旗问题的理论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董志凯;;毛泽东与新中国经济建设[A];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C];2003年

4 陶伯华;;智慧思维学精要——《思维科学概论》第十篇[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5 黄宇;;论列宁主义党内民主观的中共早期实践及现实启示[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C];2009年

6 张立丽;古小丹;;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探讨[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7 赛依丁;;运用《资本论》理论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暨商洛率先突破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江立成;魏婷;;简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探索谈起[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胡昂;;邓小平改革思想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与发展[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钟哲明;;培育民族精神是搞民族主义吗?[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5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郁方;中国银行业垄断与规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9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罗国亮;灾害应对与中国政府治理方式变革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杨会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无意识化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耿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小海;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其与大学生个体因素的联系[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6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7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徐白雪;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的大众化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唐伟;军工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亦武;;改良与革命两难间:梁启超参悟近代史发展规律——兼评自近代以来的改良与革命之争[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杨天石;;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系列(9)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上][J];文史参考;2011年11期

3 段云章;谭彼岸;黄冠炎;;辛亥革命前资产阶极革命派与改良派在华侨中的斗争[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1年03期

4 陈晓东;资产阶级改良派与暴力斗争[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5 杨杨;;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及其历史作用[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高申鹏;;1900年前后改良派与革命派分合剖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7 杨天石;;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系列(10)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下][J];文史参考;2011年13期

8 郭卫民!山西;一场要不要革命的大论战[J];党史文汇;2000年02期

9 金绮寅;;简析辛亥革命前革命派对华侨的反清宣传——以《中兴日报》观点为例[J];八桂侨刊;2007年04期

10 李建权;简评晚清思想启蒙运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本书;高光汉;;护国战争中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联合[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1981年

2 何若钧;;辛亥革命前夕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封建主义的批判[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1981年

3 邢焕林;;论辛亥革命时期的直隶革命运动[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选[C];1981年

4 段云章;;关于资产阶级革命派阶级基础的几点探讨[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1981年

5 吴乾兑;;上海光复和沪军都督府[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1981年

6 李文海;;论清政府的“预备立宪”[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1981年

7 林家有;;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族主义宣传及其对辛亥革命的影响[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1981年

8 杜恂诚;周元高;;建国以来资产阶级研究概述[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1981年

9 吴雁南;;辛亥革命与农民问题[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1981年

10 蔡少卿;;论辛亥革命与会党的关系[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198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雷颐;清廷“制造”的革命党[N];经济观察报;2008年

2 熊芳亮;“民族主义”还是“国家主义”?[N];中国民族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陈恒才;决战东瀛岛[N];中山日报;2011年

4 雪珥 旅澳清史学者;1909年的春天[N];中国经营报;2009年

5 雷颐;“北洋系”是怎样兴起的[N];南方周末;2007年

6 高艳妮;太平天国时期英国的“中立”政策[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7 雷颐;清末“国有”与“民营”的激斗[N];南方周末;2007年

8 刘悦斌;清政府的改革与清王朝的覆亡[N];学习时报;2011年

9 秦晖;“演员”越来越清晰,“剧本”越来越模糊[N];南方周末;2011年

10 金冲及 龚书铎 李文海;中国是怎样走向共和的?[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剑;清季宪政大辩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佩良;江苏辛亥革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徐磊;清政府的对日情报收集研究(1871-1894)[D];吉林大学;2013年

4 黄俊军;清末湖南立宪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宇;清末十年满汉关系研究(1901-1911)[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6 孙祥伟;东南精英群体的代表人物——汤寿潜研究(1890-1917)[D];上海大学;2010年

7 李强;英属印度西北边疆政策和中国西部边疆危机[D];暨南大学;2005年

8 黄庆林;义和团运动时期清政府守旧派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健;留学教育与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宪政体制构想[D];南开大学;2013年

10 刘冬梅;1905-1911年清政府的联美制日政策[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兰慧;晚清革命派“尊黄”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程凯;浅析革命派思想的“局限性”[D];吉林大学;2011年

3 黄滔;原杀:清末革命派暗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刘义臣;清末民主共和思潮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周纯亚;清政府与清末话语权之争[D];宁波大学;2010年

6 金冰;从秋瑾案看晚清报刊舆论力量[D];吉林大学;2009年

7 汤黎;上海《民立报》与1910-1913年的社会时局[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隆;辛亥革命中的会党与新军[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冯振华;吕海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周彦宏;英国侵略缅甸与中缅朝贡关系的变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303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5303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e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