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打工妹群体的“市民化”倾向——以长三角地区为中心的考察

发布时间:2018-02-26 10:12

  本文关键词: 近代 长三角地区 打工妹 “市民化”倾向 出处:《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以上海为龙头的近代长三角地区是打工妹最为集中的区域。无论打工妹通过什么方式进城打工,抑或从事何种职业,其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迥然不同于农村的新变化。为适应这种新变化,打工妹从外表到内涵进行适应性改变,向市民"看齐",以融入城市。经过"市民化"的洗礼,她们中有的虽然踏上回乡之路,但却给封闭的乡村带来一股清新之风;有的被城市所吸纳而真正地"市民化"了。打工妹"市民化"对城乡社会变迁具有深远的影响。
[Abstract]: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with Shanghai as the main leader, is the most concentrated area for migrant workers. No matter how they work in cities, or what kind of occupation they engage in, In order to adapt to this new change, the female migrant workers made adaptive changes from their appearance to their connotations, "looking at the same as the citizens" in order to integrate into the city. After the baptism of "urbanization," Although some of them set foot on the way back to their hometowns, they brought a fresh wind to the closed countryside; some of them were absorbed by the city and truly "urbanized". "Citizenship" of migrant workers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social changes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BZS046)
【分类号】:C913.68;K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池子华;;近代“打工妹”群体研究的几个断面——以苏南地区为中心[J];江海学刊;2010年05期

2 卢汉龙;上海解放前移民特征研究[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5年01期

3 池子华;吕晓玲;;近代长三角地区打工妹群体籍贯构成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池子华;;近代打工妹群体的“制度适应”[J];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强;;“拿摩温”与近代外国在华企业工人管理制度本土化——以英美烟公司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2 陈文彬;1927—1937年上海失业人群再就业状况述略[J];安徽史学;2004年03期

3 赵文;;九一八事变前《生活》周刊对日本侵华的认识及其抵御主张[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4 彭南生;;五卅运动中的上海马路商界联合会[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5 张义烈;;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农二代”市民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胡平;;经济发达地区失地农民城市适应问题研究——基于对浙江嘉兴的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0期

7 顾健娣,林齐模;杜月笙和上海工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邵燕婷;19世纪后期上海季节性移民的形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9 杨天平,陈小东;大学城概念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孙琦厚;;解放前苏南的农田机电排灌事业[J];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瑞祥;;传播社会学:发展与创新[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李令福;;古都郑州的特殊历史地位及其文化发展战略[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郑晓茹;;第二代农民工城市适应性分析——基于贵阳市南明区的调查[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慧钧;;第三章 城市共生论[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5 许小主;李青;;城市文化伦理的研究对象[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胡翼青;;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对传播学学科建构的历史贡献[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杨秀香;;走向制度化的伦理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道德建设的反思[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8 周晓虹;;城市文化与城市性格的历炼与再造——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关怀[A];“双三角论坛:国际大都市群理论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娟;;公共空间与1930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叙事[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逄增玉;苏奎;;城乡文明对立下的“城市外来者”形象[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丹;制度变迁背景下上海居住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董传岭;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4 靳书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超越[D];南开大学;2010年

5 万鲁建;近代天津日本侨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7 孙波;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何磊;中国乡村—城镇转型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9 刘艺虹;世纪之交都市言情剧的情爱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霁雪;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样态与空间实践[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翼;城市新移民社会适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梅学霞;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3 沈宁;20世纪20—30年代火柴工人的生存状态[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邵丽;海洋开发对沿海城市文化影响的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龚大鹏;社区文化建设绩效评价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6 曾祥祯;抗战时期泰和市政建设与管理研究(1939-1944)[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付延功;论邓中夏对工人运动的理论贡献[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慷;增城市“三旧”改造规划与实施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万生花;南昌市社区媒介的传播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10 陶卓凡;社区工作者职业倦怠与干预[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周中建;二三十年代苏南农民离村问题研究[J];古今农业;1999年04期

2 池子华;;近代“打工妹”群体研究的几个断面——以苏南地区为中心[J];江海学刊;2010年05期

3 黄文平;搜寻理论的经济学社会学实证[J];经济师;2000年01期

4 小田;江南乡村妇女职业结构的近代变动[J];历史档案;2001年03期

5 马俊亚;近代江南都市中的苏北人:地缘矛盾与社会分层[J];史学月刊;2003年01期

6 钱永坤;搜寻理论与下岗职工再就业[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7 万俊人;制度的美德及其局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声;;第二届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讨论会综述[J];文史哲;1989年02期

2 曹德验;;‘改变中国’[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1年01期

3 贺嘉;;近代中国法制变革的先声——论五大臣出洋考察及其结论[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4 刘喜堂;;论社会达尔文主义在近代中国的特点及其影响[J];探索;1994年04期

5 柳和仁;近代中国历史走向研究上的理论困惑与出路[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6 王守中;《西方文化与近代中国》评介[J];山东社会科学;1996年02期

7 郭彦领;近代中国现代化模式选择的反思[J];岭南学刊;2002年02期

8 张仲民;;走出中世纪·中国中心观·权势转移[J];博览群书;2003年06期

9 印少云;近代中国国民意识的生成与国民外交[J];学术论坛;2005年06期

10 高宝柱;;近代以来中国道路选择历史的客观逻辑——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的历史由来概论之一[J];党史文汇;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渭滨;;我读《近代中国》[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2 ;《近代中国》第3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3 ;《近代中国》第1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4 ;《近代中国》一至九辑目录[A];近代中国(第十辑)[C];2000年

5 陈绛;;陈兰彬《使美纪略》[A];中国近代(第十七辑)[C];2007年

6 吴雁南;;戊戌维新运动与近代中国民主主义运动[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7 刘曙东;;近代入城流民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潘兴明;;关于近代中国海外移民动因的考察[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9 吴浪波;;互助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影响[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10 李进修;;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先驱[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近代中国的抉择[N];光明日报;2009年

2 韩亚光;近代中国的两种趋势[N];团结报;2010年

3 马照南;具有世界眼光的爱国者[N];人民日报;2005年

4 雷颐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近代中国的公共空间[N];经济观察报;2007年

5 侯中军;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标准与数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董炳月;日本人游记中的近代中国[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7 吴晶;展现近代文化史研究新成果[N];人民日报;2007年

8 朱宗震;近代中国“大资本家”语录[N];南方周末;2007年

9 汪秀枝;还原史实 探索真相[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10 邢宇皓;我国首部完整近代通史编纂完成[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辉;陈琪与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D];浙江大学;2005年

2 毕苑;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龚咏梅;“脱胎换骨”的近代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鑫磊;近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历史考察[D];复旦大学;2008年

5 傅静;意识形态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D];山东大学;2005年

6 张佳余;近代东北开埠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倪琳;近代中国舆论思想演迁[D];上海大学;2010年

8 刘训华;清末浙江学生群体与近代中国[D];上海大学;2010年

9 徐涛;自行车与近代中国(1868-194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岳宗福;理念的嬗变 制度的初创[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永起;浅析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曲折发展与海关税率的变化(1840-1931)[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宋凌迁;使命与求索[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聂会会;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女性参与”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立璋;“存、废”之间[D];郑州大学;2005年

5 康菲;浅谈中国近代女佣[D];吉林大学;2007年

6 彭晶裕;近代中国教会女学研究(1840—1919)[D];吉林大学;2007年

7 赵成日;教会学校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8年

8 郭维刚;近代中国错失现代化机遇的原因及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程二奇;近代中国行业组织的历史变迁[D];郑州大学;2004年

10 杨红星;留美医学生与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D];苏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375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5375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b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