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界与中东路事件
本文选题:苏联 切入点:中东路 出处:《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中东路事件爆发于1929年5月28日张学良下令搜查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结束于1929年12月22日《中苏伯力会议草约》的签订这次事件是南京国民政府统一中国后遭遇的第一起重大外交事件,极大地影响了中苏关系的发展,更影响了知识界的对苏联的看法。本文旨在通过对中东路事件前后,知识界对苏俄的看法之分析,来阐述知识界对苏俄认识的变化,进而研究知识界对中东路事件的影响和知识界的苏俄观。中东路事件发生期间,全国各大报刊都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报道,既有分析性文章也有评论性文章,还有从海外翻译的介绍苏联的文章。中东路事件的不同阶段,知识界对事件的关注程度及关注角度皆有不同。他们对于各种问题的思考,很好地体现了当时知识界对中东路问题认识的立场和深度。中东路战争发生前,主要是知识界对于东北当局搜查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事件的看法。这次事件是东北易帜后东北当局与苏联发生的第一次较为严重的冲突,虽然并未直接引发战争,但实际上却可以看成是日后中苏之间爆发更大规模冲突的前奏,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意义。这一时期的舆论特点就是反赤化倾向较为严重,各大报刊都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反赤化倾向,且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中东路战争爆发后,知识界对苏联的认识发生转变,开始更多地从维护国家权益的角度来思考中苏关系和对苏政策。伯力会议期间,知识界开始较为系统地反思中东路事件发生期间国民政府的行为,展开对国民政府和国联的批判,意识到了反共意识主导对外交往的严重后果,中苏复交的呼声重新出现。总而言之,中东路事件的整个过程中,知识界眼中的苏联形象其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在逐渐变少,知识界在讨论苏联时更多的是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进行评述,而不仅仅是将其看作一个积极宣传赤化的共产主义输出者。这显示了知识界对于中苏关系认识上的一种进步。
[Abstract]:The Middle East Road incident broke out on May 28th 1929 when Zhang Xueliang ordered a search of the Soviet Consulate in Harbin. The signing of the Treaty of Sino Suberly meeting on December 22nd 1929 was the first major diplomatic event encountered by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after the reunification of China, which greatly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Sino-Soviet relations. This paper aims to explain the changes in the knowledge community's understanding of Soviet Russi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views of the intellectuals on Soviet Russia before and after the Middle East Road incident. Then it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llectuals on the Middle East Road incident and the Soviet Russian view of the intellectuals. During the Middle East Road incident, all the major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reported on the incident in a more comprehensive way, with both analytical and critical articles. There is also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viet Union translated from oversea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Middle East Road incident, the intellectuals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attention to the incident and different angles of concern. They think about various issues. The position and depth of the intellectuals' understanding of the issue of the Middle East Road at that time were well reflected. Before the Middle East Road War, Mainly the views of the intellectuals on the search of the Soviet consulate in Harbin by the Northeast authorities. This incident was the first serious conflict between the Northeast authorities and the Soviet Union since the Northeast changed its identity, although it did not directly trigger the war. In fact, however, it can be seen as a prelude to the outbreak of a larger conflict betwee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future, which h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opinion in this period are that the anti-deficit tendency is relatively serious. The major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all showed a certain degree of anti-deficit tendency and high nationalist sentiment. After the Middle East Road War broke out, the intellectuals' understanding of the Soviet Union changed. Began to think more about Sino-Soviet relations and policies towards the Soviet Un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afeguarding national rights and interests. During the Boli meeting, intellectuals began to reflect more systematically on the actions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during the Middle East Road incident. By criticizing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the League of Nations, we realized the serious consequences of the anti-Communist consciousness leading to foreign exchanges, and the call for the resumption of Sino-Soviet relations re-emerged. In short, dur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Middle East Road incident, In the eyes of the intellectuals, the Soviet Union's image is becoming less and less ideological. When the intellectuals discuss the Soviet Union, they comment more from the angl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t is not just seen as an exportation of communism that is actively propagandizing. This shows an improvement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Sino-Soviet relations in the intellectual world.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谁在革命[J];文史月刊;2011年09期
2 徐怀谦;;圆融贯通是学问——读《南怀瑾讲演录》[J];杂文选刊(职场版);2008年02期
3 邸永君;;千年沧桑话翰林(下)[J];秘书工作;2011年09期
4 东东;;日有所思[J];杂文选刊(中旬版);2009年02期
5 本刊编辑部;;追寻百年的独立与自由 陈寅恪家族[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25期
6 林公翔;;玩世写实主义画家方力钧[J];艺术·生活;2000年02期
7 孙淇;;“新都市粤剧”值得经营[J];南国红豆;2002年04期
8 周密;;走出秦城的父亲周扬[J];报刊荟萃;2011年07期
9 释大初;;开创之功 功不可没——近代高僧文希和尚研究[J];佛教文化;2010年04期
10 常亚南;;《围城》的思想意蕴[J];青年文学家;2011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丹玫;;网上医学[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一次医疗设备科学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戴学稷;;黄纪星与莆田辛亥革命[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李约瑟;林毓生;道伊奇;艾姆斯;唐力权;成中英;刘述先;;海外贺辞[A];时代与思潮(1)——五四反思[C];1989年
4 李晓明;;困惑与分化中的青年知识精英[A];时代与思潮(1)——五四反思[C];1989年
5 易惠莉;;日本汉学家冈千仞与王韬——兼论1860~1870年代中日知识界的交流[A];近代中国(第十二辑)[C];2002年
6 张彬;;浙江教育近代化刍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7 张常海;;扩大队伍、搞好新闻摄影工作[A];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材料汇编[C];1990年
8 颜华东;;简评严复译介西方逻辑的历史贡献[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9 邹小站;;华夷天下的崩溃与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10 许章润;;中国三十年的文化变迁[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三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基尧;知识界人才荟萃要当好转型智囊[N];东莞日报;2008年
2 杨青生;广西社会新阶层知识界人士联谊会成立[N];广西日报;2008年
3 记者 黄富强;广西社会新阶层知识界人士联谊会成立[N];广西政协报;2008年
4 统宣;凝心聚力 发挥优势 服务社会[N];中山日报;2008年
5 记者 李亚杰 张景勇;中共中央举行元宵节联欢晚会[N];人民日报;2009年
6 ;法国知识界反战的几种不同色彩[N];中华读书报;2003年
7 傅春荣;“受贿案”引发知识界震荡[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8 杨樟卫;上海长海医院用上合理用药软件[N];健康报;2006年
9 黄一丁;新经济与知识界的撞击[N];中国信息报;2000年
10 本报综述 刘薇 正经;知识界建言政治文明建设[N];社会科学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霞;民国时期知识界的职业教育观[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方厚升;辜鸿铭与德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刘小新;后殖民·本土论·左翼思潮[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印房;社会转型时期的“文人相轻”问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5 林存阳;清初三礼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徐新建;民歌与国学[D];四川大学;2002年
7 印少云;北洋政府时期国民外交运动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哲人;知识界与中东路事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尚贺兵;知识界的苏俄观(1917-1926)[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新庆;知识界眼中的苏联(1937-1945)[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聂春燕;20世纪30、40年代开发西北大潮中的边疆教育[D];四川大学;2005年
5 王佳;蒋介石、张学良与中东路事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尹传政;20世纪30年代知识界围绕制宪问题的讨论[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范玉红;清末“新政”时期图书馆与社会教育[D];浙江大学;2008年
8 葛海静;民国时期知识界关于中国农村调查述评(1925-1935)[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9 刘妍;知识界对国联处理“九·一八”事变的不同反应[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朱寒;日本汉学家冈千仞的中国之旅(1884-1885)[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693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569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