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中的“国耻”与“亡国”话语
本文选题:清末民初 切入点:历史教科书 出处:《人文杂志》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清末民初之时所编撰的历史教科书中,两类话语的表达颇为充分,一是"国耻"话语,二是"亡国"话语。一般说来,"国耻"话语主要存在于本国史教科书中,"亡国"话语主要存在于外国史教科书中。两类话语在教科书中的出现,固然是与时代局势以及这种局势所影响下的"学堂章程""课程标准"的规定密切相关,但作为学校历史教育的主导资源和民众普遍历史观的主要来源,历史教科书表达这样的话语,实质上反映的是中国在世界进化位置上的焦虑,以及建立和完善近代民族国家以摆脱困境的现实需求。在学术方面,这自然关联着进化史观及线性历史观在其时的"新史学"中的主导地位,而显性的表现则是民族主义叙事的大行其道,实则背后还是中国固有的鉴戒史观在发挥着作用。
[Abstract]:In the history textbooks compiled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expression of the two kinds of discourse is quite adequate, one is the discourse of "national shame". Generally speaking, the discourse of "national shame" mainly exists in the textbooks of national history, and the discourse of "subjugation" mainly exists in the textbooks of foreign history. Although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ituation of the times and the provisions of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of the Charter of the School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is situation, it is a leading resource for school history education and a major source of the general view of history among the population. The expression of such words in history textbooks reflects, in essence, China's anxiety in the position of evolution in the world, as well as the realistic need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modern nation-states in order to extricate themselves from the predicament. This naturally relates to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evolutionary history and linear history in the new historiography at that time, while the dominant expression is the prevalence of nationalist narration, but behind it is China's inherent historical view of warning.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与中华民族认同研究”(16AZS012) 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310422102)
【分类号】:K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古平;两种历史观的较量[J];当代传播;2003年02期
2 刘军;;如何看待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J];读书;2010年12期
3 刘超;;政学分合与知识生产:清末中国历史教科书编写研究[J];安徽史学;2011年05期
4 杨彪;;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所见日清关系[J];清史研究;2012年02期
5 王鸿华;一本活的历史教科书——评科教片《我国古代奴隶制》[J];电影评介;1979年07期
6 周朝民;戊戌变法后的中国历史教科书[J];史学史研究;1983年04期
7 苏寿桐;;编好历史教科书的几个原则问题[J];南充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8 王新年;高中历史教科书勘误一则[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9 朱学勤;;从沪版历史教科书的改革说起[J];书摘;2007年06期
10 葛剑雄;;历史教科书的“底线”[J];学习博览;201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李孝迁;;晚清中小学国史教科书述要[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2 步平;;评扶桑社《新历史教科书》的历史观[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下卷)[C];2005年
3 卞修跃;;历史教科书问题:战后日本国家的历史认识[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4 雷慧英;;日本的中国观变化及其原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谭静;;漫画与历史教学[A];新世纪优秀学术成果评选暨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0年
6 刘培礼;;历史文化与写作 关于历史教科书编写不足的一点看法[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7年务川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谷秀青;;北洋军阀时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辛亥革命”[A];辛亥革命与清末民初思想[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陆安;关于历史教科书的思考[N];团结报;2007年
2 记者 高浩荣;韩民众要日重新修改历史教科书[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3 闫鸣;樊树志先生是如何编著历史教科书的?[N];中华读书报;2010年
4 上海社科院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 高兰;历史教科书:中日和解重要一步[N];解放日报;2012年
5 程映虹;“异议分子”的美国历史教科书[N];东方早报;2012年
6 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原所长 葛剑雄;历史教科书的“底线”[N];人民法院报;2013年
7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研究生 张迎来;两岸合编历史教科书的现实困境[N];团结报;2013年
8 记者 王大军;拒绝采用歪曲历史教科书[N];人民日报;2001年
9 葛兆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教科书与历史的意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10 日宣;正义的力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柯劲松;二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怡;当前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杨;高中历史教科书对史料的运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友军;清末和民国时期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4 余孟孟;历史教科书语言表述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余秋萍;现行上海版与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的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贾泽众;试论韩国新右派历史教科书问题初探[D];延边大学;2015年
7 黄开月;人教版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8 刘晓荣;台湾地区高中历史教科书编撰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9 马英;从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看中美历史教科书编写之异同[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10 李佳琴;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近现代史历史人物选择比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770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577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