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大后方的“倒孔运动”

发布时间:2018-03-07 12:52

  本文选题:抗战期间 切入点:大后方 出处:《兰州学刊》2015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抗战中期之后,大后方人口急剧增加,但物资供应却极度匮乏,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国民政府为此实施战时统制经济政策,然而随着政治上的专制与独裁不断加剧,加上政府行政效率松散,人浮于事、尸位素餐;由于财政经济官员手中权力的不断扩大,以权谋私的现象极为普遍,以致黑市盛行,囤积、走私、贪污等各种腐败行径大行其道,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而主管战时国家财政金融大政方针的孔祥熙则成为贪腐的代表,朝野上下曾出现多次"倒孔"风潮,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自1942年起大后方各大城市高校中发动的"倒孔运动"。这些运动大多是青年学生自动发起的,事先并无缜密的组织联系,事后蒋介石和国民政府虽然千方百计平息事件,意图制止运动的扩散,但孔祥熙以及其他党国要员贪腐的形象已深入人心,并成为举国上下共同声讨的对象。
[Abstract]:After the middle period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he population in the rear area increased sharply, but the supply of goods was extremely scarce, and the inflation beca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For this reason,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dopted a wartime economic policy, but with the intensification of political despotism and dictatorship, In addition, the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of the government is loose, the number of people is overcrowded, and the dead are in a state of need. As a result of the constant expansion of power in the hands of financial and economic officials, the phenomenon of abuse of power for personal gain is so common that the black market prevails, hoarding and smuggling. Corruption and other corrupt practices have flourished. Officials and businessmen collude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phenomenon of power and money trading is everywhere. Kong Xiangxi, who is in charge of the major policy of state finance and finance during the war, has become a representative of corruption, and there have been many "inverted holes" i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opposition. Among them, the most influential is the "inverted hole movement" launched by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the major cities in the rear area since 1942. Most of these campaigns are initiated automatically by young students, and there is no careful organizational connection in advance. After the event Jiang Jieshi an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ried to quell the incident with the intention of stopping the spread of the movement, but the image of corruption of Kong Xiangxi and other important members of the Party and State has been deeply rooted in the people's heart and has become the object of common condemnation by the whole country.
【作者单位】: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分类号】:K26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斌;;学术自由与制度保障——以中央研究院为例[J];安徽史学;2010年04期

2 郑素燕;;1949年前张其昀的人际网络[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3 宋曲霞;;1948年前后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刘海军;;国民政府战时公费教育制的创立及其成效[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5 郑素燕;;1949年前张其昀的人际网络[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常艳芳;王可刚;;论公共视野下大学与大学人的使命[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高泳源;竺可桢与人口问题[J];地理研究;1991年01期

8 曾华;;大学校长的二重特征:身份与人格魅力[J];纺织教育;2008年06期

9 吴静;;竺可桢在浙江大学的教育思想实践述评[J];法制与社会;2009年10期

10 郭世杰;;从科学到工业的开路先锋——对侯德榜和孙学悟的科学观、工业观以及“永久黄”团体中人才群体的考察[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04年0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2 孙洋;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文化援助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王东杰;政治、社会与文化视野下的大学“国立化”:以四川大学为例(1925—1939)[D];四川大学;2002年

4 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邓小林;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聘任之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莫子刚;贵州企业公司研究(1939-1949)[D];四川大学;2005年

7 陈宝云;学术与国家:《史地学报》及其群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何方昱;“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与时代》月刊(1941—1948)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郑志峰;重建社会重心:战后自由知识分子群体研究(1945-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衡朝阳;中共党史研究的新文献与新视域(1978-2008)[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珊;战时大后方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冯成杰;抗战时期国统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袁恒谦;竺可桢生态环境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钊;国民政府战时教育方针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5 党彦虹;抗战时期高校内迁与陕西高等教育的发展[D];西北大学;2004年

6 黄镇;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会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7 王朝辉;抗战时期的高校学生救济[D];四川大学;2007年

8 周志朋;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价值及价值实现[D];吉林大学;2008年

9 田阳;留美学生对近代中国科学发展的影响(1914-1949)[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郑素燕;继承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星亮;抗战期间冯玉祥的文化活动[J];华夏文化;1999年03期

2 李抱忱;;建国的乐教[J];中国音乐教育;1991年04期

3 郑龙昌,刘思华;抗战期间宜昌救助难民难童记[J];武汉文史资料;2000年08期

4 ;抗战期间部分在渝外国使馆旧址[J];重庆与世界;2000年04期

5 孙才顺;以什么标准来评判抗战期间的中苏关系——论抗战期间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王荣林;浅析抗战期间工厂内迁的作用[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7 王树梅,杨焕鹏;珍贵的史料鐛历史的见证——抗战期间浙省历年遭受空袭损害统计[J];浙江档案;2002年07期

8 韩世嘉;记抗战期间邮政储汇总局举办的一个训练班[J];武汉文史资料;2003年09期

9 金功辉;抗战期间的义卖运动[J];钟山风雨;2003年03期

10 陈摧飚 ,曹小伟;抗战期间血泪斑斑的南昌县人民[J];党史文苑;2005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立生;;危亡之时显真情——记抗战期间的谢家荣教授[A];丰功伟识 永垂千秋——纪念谢家荣诞辰110周年[C];2008年

2 陶武亮;;抗战期间纸质文物的鉴定及其发展趋势之我见[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王平;;我在抗战期间的一些见闻和足迹[A];铁流22——纪念塘马战斗70周年、纪念开辟苏中抗日根据地70周年、传承铁军精神 繁荣红色文化、战斗生涯 峥嵘岁月、追思 缅怀 学习[C];2012年

4 贺晋年;;塞上风云——回忆国民党新十一旅起义始末[A];曹又参与安边起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安边起义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经盛鸿;张宁;;抗战期间驻南京部分日本军民的觉醒与反战活动[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展;;抗战期间朝鲜汪伪领事馆与华侨案件[A];第九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房列曙;;论抗战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A];1945—1995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集[C];1995年

8 江红英;;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劳动力管制[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卷)[C];2005年

9 岳玮;;试论抗战时期中日双方围绕中国国际运输线的斗争[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10 杨昌儒;;义务馈赠:布依族的一种生活样式——以平湖布依族为例[A];布依学研究(之七)——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禹康;抗战期间在桂林的《救亡日报》[N];人民政协报;2013年

2 记者 王晓磊 张琴;重庆抗战伤亡财损确切数字首次披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3 中共红河州委党史研究室;抗战时期敌机对红河地区的轰炸和红河人民为抗战作出的贡献[N];红河日报;2010年

4 黄锡昌 余耀强;抗战期间的海外汇款[N];中国集邮报;2008年

5 黄锡昌 余耀强;抗战期间的华侨书信[N];中国集邮报;2008年

6 曹素英;重温昔日的记忆[N];阳泉日报;2011年

7 唐正芒;抗战期间日寇对中国文化的摧残[N];中国文化报;2005年

8 邱梓松;抗战期间的闽西邮政[N];中国邮政报;2005年

9 记者 何清平;抗战期间重庆伤亡39480人[N];重庆日报;2011年

10 欧阳吉平;抗战期间中英秘密情报合作[N];团结报;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庄旭;抗战期间的大成纺织染公司[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2 刘作芹;抗战期间大后方的职业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3 杨崴;抗战期间日本细菌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野亚鹏;抗战期间美国援华体系的建立[D];海南师范大学;2014年

5 李晓华;抗战期间西方记者在华活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兆宇;抗战期间国民党组织特性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崔瑞涛;浅析国民政府抗战期间的对外经济举措[D];吉林大学;2008年

8 李战宏;抗战时期法币在河南地位分析[D];河南大学;2008年

9 曹明贞;山东省内抗战烈士纪念设施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孙发永;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对外新闻宣传活动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793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5793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4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