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范式之争与超越之路

发布时间:2018-03-09 11:49

  本文选题:中国近代史 切入点:革命史范式 出处:《史学月刊》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新世纪以来,中国近代史学界围绕着范式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出现了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之间的争鸣。两种范式之争,激发了人们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论兴趣,拓展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推动了学术界的思想解放,深化了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认识,也暴露了中国近代史学界理论思维的贫乏和理论建构的不足。正因看到两种范式的局限,人们开始探寻建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范式,并相继提出了诸如新革命史范式、新现代化范式、新社会史范式等。本文拟对新世纪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范式之争中若干重大问题加以综述,揭示重建中国近代史研究新范式的基本趋向,以推进中国近代史解释框架和叙事体系的更新。
[Abstract]:Since the new century, there has been a heated discussion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around the issue of paradigm, and there has been a dispute between the paradigm of revolutionary history and the paradigm of modernization. The dispute between the two paradigms has aroused people's theoretical interest in Chinese modern history. It has expanded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promoted the ideological emancipation of academic circles, and deepened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It also exposed the paucity of theoretical thinking and the deficiency of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wo paradigms, people began to explore and construct a new paradigm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and put forward new paradigms such as the new revolutionary history one after another. This paper summarizes some important issues in the debate on the paradigm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since the new century, and reveals the basic trend of reconstructing the new paradigm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research, such as the new modernization paradigm, the new social history paradigm, and so 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hinese modern history interpretation framework and narrative system update.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暨近代中国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分类号】:K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敏;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的范式转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吴剑杰;关于近代史研究“新范式”的若干思考[J];近代史研究;2001年02期

3 张海鹏;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的探索[J];近代史研究;2005年01期

4 行龙;;二十年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之反思[J];近代史研究;2006年01期

5 郑师渠;;近代史教材的编撰与近代史研究的“范式之争”[J];近代史研究;2010年02期

6 夏明方;;中国近代历史研究方法的新陈代谢[J];近代史研究;2010年02期

7 杨天宏;;系统性的缺失:中国近代史研究现状之忧[J];近代史研究;2010年02期

8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再版序言[J];近代史研究;1996年02期

9 李喜所;戊戌变法百年再审视[J];历史教学;1998年07期

10 赵世瑜;再论社会史的概念问题[J];历史研究;199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储著武;;论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近代史研究[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2 乔新华;;近30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J];安徽史学;2010年05期

3 欧元雕;王一雅;黄邦汉;;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范式转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刘晓玉,童继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5 张正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范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武威利;关巍;;近代科学哲学发展进程要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7 易鑫;;没有“中心”的中国中心观——读《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8 黄建军;;视觉文化研究的三个范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9 蔡辉明;;美国公共行政学思潮的范式变迁——路径、划分和逻辑[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赵亮;;论社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异同[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马敏;;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的范式转换[A];中国商会发展报告 No.1(2004)[C];2005年

3 颜烨;;安全社会学作为学科研究的现状与发展[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5 董天策;;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6 唐丽;陈凡;;美国工程伦理学的文化—历史背景分析[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7 史阿娜;;“范式”涵义知多少——对库恩范式概念的再整理和再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8 张志伟;;波普尔、库恩与传统科学观[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9 田闯;王紫琳;;波普尔与库恩科学哲学思想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10 娄瑞雪;;试析科学合理性问题—以一种历史演变的角度[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宗建;二象对偶时间视角下权衡定律的机理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鑫;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婷;生物技术发展困境及其人文反思[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思坤;影响力最大化与价值链增值[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黄卫平;论库恩语言学转向的根源[D];湘潭大学;2010年

6 张家惠;国民政府时期青岛慈善事业研究(1929-1937)[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金yN臣;当代中国社会组织自治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刘瑜;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罗云;舍勒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黄献清;交往实践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华国;也谈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与半封建化之间的关系——李时岳“两种趋向”论质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2 朱志敏,孔祥宇;1990年以来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理论研究概述[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8年03期

3 马敏;规范认识的超越[J];读书;1994年03期

4 沃勒斯坦;进退两难的社会科学[J];读书;1998年03期

5 黎澍;;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辩证法[J];湖北社会科学;1988年06期

6 常建华;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理论争鸣及其演进(上)[J];河北学刊;2004年01期

7 常建华;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理论争鸣及其演进(下)[J];河北学刊;2004年03期

8 马敏;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的范式转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9 刘大年;关于历史前进的动力问题——在太平天国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J];近代史研究;1979年01期

10 虞和平;商会与中国资产阶级的“自为”化问题[J];近代史研究;199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礼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两大基本理论范式[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2 简婷;;中国近代史范式研究综述[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3 井建斌;正确评价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现代化取向——与李文海、张海鹏、龚书铎等教授商榷[J];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05期

4 康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现代化范式”[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王兆辉;;超越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范式”思考[J];沧桑;2007年05期

6 周东华;正确对待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现代化范式”和“革命范式”——与吴剑杰、龚书铎等先生商榷[J];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05期

7 周新国;朱季康;;一部顺势大通的前沿史书——评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康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革命史范式”形成及原因[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李德征;徐绪典教授与中国近代史研究[J];文史哲;1987年01期

10 汪朝光;1991年中国近代史研究述评[J];近代史研究;199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步平;;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代序)[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杨天宏;;系统性的缺失:中国近代史研究现状之忧[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3 曹树基;;1950年代调查中所见中国近代社会——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方法的新思考[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丁日初;;在祝贺中的感怀——为庆贺日本《近邻》杂志刊行30期而作[A];近代中国(第七辑)[C];1997年

5 步平;;序言[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6 王庆成;;前言[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7 周清澍;;邵循正传略[A];蒙古史研究(第二辑)[C];1986年

8 张海鹏;;序言[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9 王守中;;胡滨先生传略[A];近代中国(第九辑)[C];1999年

10 张海鹏;;序言[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 步平;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N];光明日报;2009年

2 实习记者 魏淑民;铁肩担道义 妙手绘蓝图[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3 谢国兴;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内的台湾期刊[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4 王莉 李志毓;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N];光明日报;2002年

5 记者 王宏宇;集六十年学术之大成 创近代史研究新局面[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历史研究》主编 徐思彦;中国近代史研究:“热点”的缺位[N];社会科学报;2007年

7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的新写法、新史识、新论断[N];北京日报;2007年

8 上海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博导 徐有威;魏斐德:以国际视野研究中国近代史[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9 黄静;关注中国近代史研究[N];光明日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何馨;纂史七度春秋 书写百年沉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龚云;20世纪30-60年代初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政治取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王晓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胡现岭;胡绳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孙德鹏;清末君主立宪话语中的宪法概念[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5 罗珍;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知识界外交思想研究-1931-1945[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龚咏梅;“脱胎换骨”的近代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戴银凤;莫理循的中国观(1897-1911)[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宦盛奎;文治与宪法,1918-1920[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9 李萌;美国发展传播研究的历史考察:发展传播现代化范式的生成、危机与重构[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想;刘广京的中国近代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米姝利;从传承到转变:费正清与孔飞力的中国近代史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李宏伟;现代化理论与当代中国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宋俊;蒋廷黻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朱月琴;历史学研究范式的嬗变与中学历史教材的改革[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封彩兵;现代史家李剑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涂建萍;反思与超越—胡绳晚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8 廖德明;来新夏与北洋军阀史研究论探(1949-2006)[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淼;从大烟鬼到传教人[D];山东大学;2010年

10 徐波;近年来国内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趋向[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884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5884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3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