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海先生与义和团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3 13:24

  本文选题:义和团运动时期 切入点:近代中国 出处:《清史研究》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李文海先生对义和团运动的研究开始于1980年前后。从1986年起,他先后当选为义和团研究会第三届、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第五届到第七届理事会顾问,发表著述多种,对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地位、社会影响和若干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就义和团研究的理论、方法等提出卓越见解。他的成果和卓识主要表现在: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Abstract]:Mr. Li Wenhai's research on the Boxer Troupe Movement began around 1980. Since 1986, he has been elected as the third Chairman of the Boxer Troupe Research Society, chairman of the 4th Council, and consultant to the 5th to 7th Boxer councils. He has published various works.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study on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social influence and some important historical problems of the Boxer Movement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and puts forward some outstanding opinions on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the study of the Boxer Tuan. Adhere to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分类号】:K25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文海;论义和团的纪律[J];近代史研究;1980年04期

2 李文海;八国联军侵华百周年断想[J];理论与现代化;2001年01期

3 林敦奎;李文海;;封建统治阶级与义和团运动[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2年0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贵连;保定教案与沈家本被拘考[J];比较法研究;2000年01期

2 王艳;;略论义和团运动与灾荒的关系——以山西为例[J];才智;2009年06期

3 王明磊;;简论义和团运动时期盛宣怀与清廷的关系[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年02期

4 赵春晨;论甲午战后至辛丑年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J];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5 苏全有;张超;;对近代中国教案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6 张立胜;;近代德州区域的教案与义和团运动[J];德州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7 郭道平;;庚子之变中的联军统治与国人心态[J];北京社会科学;2014年04期

8 黎仁凯;论直隶、山东义和团运动的关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9 梅莉;清代真武大帝信仰之流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路遥;义和团研究述评[J];近代史研究;198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立胜;县令·幕僚·学者·遗老[D];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富军;中共早期反帝理论与策略研究(1921-1925)[D];清华大学;2005年

3 岳巍;论1900—1924年中俄关系之特点[D];外交学院;2007年

4 陆勇;传统民族观念与清政府[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邱广军;基督教与近代中国东北社会(1866-1931)[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彭淑庆;国家、地方与社会[D];山东大学;2009年

7 郭震旦;“八十年代”史学谱[D];山东大学;2010年

8 刘宏;义和团迷信及其社会反应考察[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冯志阳;庚子救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瑶;庚辛议和中的大吏因应(1900.7-1901.9)[D];东华大学;2011年

2 刘本森;急进与保守·剧变与不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姚恒;义和团运动后期直隶军民的反抗斗争[D];河北大学;2002年

4 李卫朝;对中国现代化认识的一个侧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海霞;义和团档案史料编纂出版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王栋亮;义和团运动时期山东教案初探[D];河北大学;2006年

7 梁延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及其与团练、清武装的关系[D];山东大学;2006年

8 朱晓明;解读、误读与歧见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俊杰;晚清民夷冲突探析(1842-1900)[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于晶;中朝农民运动对两国社会影响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济;清朝顽固派与北京义和团[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5期

2 李期耀;;中国与世界——义和团运动11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J];东岳论丛;2011年04期

3 天飞;路遥教授与义和团运动史研究[J];文史哲;1988年02期

4 荣孟源;;义和团反帝运动[J];历史教学;1980年11期

5 欧阳跃峰;《崇陵传信录》记刚毅回京日期有误[J];近代史研究;1986年02期

6 桑兵;;以通史的眼光撰写和阅读近代史[J];近代史研究;2007年05期

7 程玲娟;;近年来海外义和团运动研究评介[J];安徽史学;2006年03期

8 林宁;;陈志让《中西关系》[J];读书;1983年02期

9 金家瑞;义和团运动时期清政府对外 宣战”的真相[J];史学月刊;1957年12期

10 郑雪;;重叙与超越——评《千古大变局——影响近代中国的十一个关键人物》[J];出版广角;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O.J.;;《近代中国商业革命》汉译本出版[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2 丁日初;陈绛;沈祖炜;;致读者[A];近代中国(第一辑)[C];1991年

3 潘兴明;;关于近代中国海外移民动因的考察[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吴雁南;;戊戌维新运动与近代中国民主主义运动[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5 ;后记[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沈渭滨;;我读《近代中国》[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7 ;《近代中国》第3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8 王菊;;王菊博士致本刊主编丁日初教授函[A];近代中国(第十辑)[C];2000年

9 王彬;;浅析我国近代法律教育的课程设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10 周志刚;;近代中国私立中学的政治参与(1903-1936)[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8)——中国民办教育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彦华;透过中山路可窥未来理想社会[N];中山日报;2009年

2 臧修(北京大学);“自下而上”的街头文化[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3 张和声;智以藏往,神以知来[N];文汇报;2009年

4 傅国涌;莫理循眼中的近代中国世相图[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5 危兆盖;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自由主义[N];光明日报;2008年

6 陈清;穿道袍的帝国主义强盗[N];光明日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朱磊;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革命[N];法制日报;2011年

8 驻天津记者 李佳;进一步做大“近代中国看天津”品牌[N];中国旅游报;2011年

9 张海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两岸的中国近代史学术交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李景端;福建:近代中国翻译家的故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庆林;义和团运动时期清政府守旧派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彭淑庆;国家、地方与社会[D];山东大学;2009年

3 岳巍;论1900—1924年中俄关系之特点[D];外交学院;2007年

4 蒋功成;优生学的传播与中国近代的婚育观念[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5 谢辉;陈琪与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D];浙江大学;2005年

6 杨勇;近代江南典当业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毕苑;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聂长久;中国早期民粹主义政治思想研究(1907-1927)[D];吉林大学;2008年

9 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D];复旦大学;2003年

10 龚咏梅;“脱胎换骨”的近代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丹;义和团运动时期东北抗俄群体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邵兴国;法国与义和团运动[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3 徐萍;义和团运动与近代思想启蒙[D];山东大学;2009年

4 彭勃;义和团运动中的信息传播[D];吉林大学;2007年

5 于春晓;义和团运动中的社会动员[D];山东大学;2009年

6 王士民;“东南互保”时期两湖地区教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黄文学;晚清直鲁交界地区的基层社会控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赵平;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铁路高等教育[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9 耿向阳;西方义和团研究述评[D];山东大学;2008年

10 尚伟;晚清政治风云和社会称谓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065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6065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9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