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中日“和谈”中“小川路线”始末析——兼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时蒋介石对和战之态度
本文选题:小川平吉 切入点:萱野长知 出处:《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1938年7月至1939年8月间,日本"民间人士代表"小川平吉、萱野长知等人与中方人员杜石山、马伯援、柳云龙、张季鸾等在香港进行了抗战时期时间最长的一次"和谈"。笔者以为,此前研究者对张季鸾在此事件中的地位存在误解,从而可能造成了对蒋介石在此次和谈中的真实意图及谈判终止的真实原因存在误判。笔者通过对中日两国相关史料的梳理认为:张在此次谈判后期很可能充当了蒋的直接代表;蒋在此次谈判中既有意藉此遏阻汪精卫建立伪政权,同时也极有可能有意回应日方条件,进而延续甚至实质性推动"和谈"进程;而谈判终止的原因,则是蒋瞻顾《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的日苏关系,认为有利于中国,所以在最后关头紧急刹车。
[Abstract]:From July 1938 to August 1939, Japanese "folk representatives", such as Kawagawa Pingji, Xuan Yueno, and other Chinese personnel, including du Shishan, Ma Boqin, Liu Yunlong, and others, Zhang Jiluan and others held one of the longest "peace talks" in Hong Kong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re was a misunderstanding among researchers about the position of Zhang Jiluan in this incident. This may have led to the misjudgment of Jiang Jieshi's true intention in the peace talks and the real reasons for the termination of the negotiation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Zhang may have acted as the direct representative of Jiang in the later stage of the negotiation by combing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data of China and Japan; In this negotiation, Chiang both intended to deter Wang Jingwei from establishing a false regime, and at the same time he was very likely to respond to the Japanese conditions, thus continuing or even substantially promoting the "peace talks" process;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termination of the talks were also very likely. It was Jiang Zhangu after the signing of the Soviet-German Non-Aggression Treaty between Japan and the Soviet Union, believing that it was good for China, so he put on the brakes at the last minute.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基金】: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新记《大公报》再研究——以‘蒋介石档案’为中心的考察”(编号:13YJC860038)
【分类号】:K2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梅枝;张秋实;;无可奈何花落去——蒋介石败逃大陆前的挣扎[J];决策与信息;2007年08期
2 江水;逃台前后的蒋介石[J];两岸关系;2000年10期
3 张文青;蒋介石三次抵制美国分离台湾内幕[J];湖南文史;2000年05期
4 侯宜岭,孙海泉;试析蒋介石法西斯主义的思想体系[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杨树标,杨发祥;1927~1937年冯玉祥与蒋介石的关系新论[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林泓;解析蒋介石热衷“出兵”朝鲜之动因[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贺良林;;在抗日与反共间游移——抗战时期蒋介石心态剖析[J];沧桑;2008年04期
8 陈孝华;;1949年蒋介石三次入闽之考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黄道炫;;中共、粤系、蒋介石:1934年秋的博弈[J];近代史研究;2011年01期
10 何立波;;蒋介石为何三次无缘朝鲜战争[J];兰台内外;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曹征仁;;日本“白团”赴台与冷战时期蒋介石集团的战略与战备体制[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3年第3期(总第112期)[C];2013年
2 冯琳;;改造时期国民党派系问题述论[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10年卷[C];2011年
3 江抗美;曾支农;;试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间派[A];中国现代史论丛(下)[C];1983年
4 古干城;;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标本[A];忘年交书简二集[C];2010年
5 刘宪阁;;张季鸾第一次入狱问题之考察[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何立波;蒋介石图谋参加朝鲜战争始末[N];南方周末;2005年
2 智效民;由张季鸾迁墓所想到的[N];湘声报;2014年
3 王鹏;张季鸾与“七君子案”[N];中国档案报;2003年
4 高林;张季鸾与西安事变[N];东方早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戴敦峰;“攘外必先安内”走到尽头[N];南方周末;2005年
6 焦安兵;尘封的“中国潜艇款官司”[N];中国国防报;2009年
7 北剑;“重庆”号巡洋舰起义始末[N];中国档案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双龙;蒋介石新专制主义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2 邹林岚;试论中共对蒋介石政权的阶级基础及其政权内部派别的认识过程[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3 吕娜;蒋介石与浙籍军人关系初探[D];浙江大学;2013年
4 翟丽莎;二十世纪二十—四十年代毛泽东、蒋介石关于中国农民问题的理论与实践之比较[D];暨南大学;2010年
5 宋海儆;蒋介石“历久弥新”文化观初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罗树丽;蒋介石兼理川政研究(1938-1940)[D];浙江大学;2013年
7 杨凤霞;论蒋介石对日外交中的“和平”策略[D];吉林大学;2004年
8 王晓晶;三青团四川支团考察[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9 杨东;论蒋介石统治集团前十年的政治文化[D];西北大学;2005年
10 李勇;蒋介石第五次“围剿”中央苏区战略策略述论[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265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626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