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研究的学科定位及其理论建设的若干问题

发布时间:2018-03-20 14:12

  本文选题:中国知青研究 切入点:学科定位 出处:《中共党史研究》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知青研究是既关乎历史又关联当下以及关系未来的重大课题。知青研究要"突破瓶颈",首先在学科定位上应进入历史学轨道,即标树以史料开发和史实重建为中心的研究进路,构建以问题解答为中心的研究框架。中国知青运动脱胎于"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路线,故有"政治运动史"的研究框架;同时,在更广阔的内容和事实的层面上,与知青的"生产—生活—生存"息息相关,故有"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框架。两者交叉、渗透,后者更基础更富有弹性,故知青研究应确立以社会生活史研究为主导的"双重框架论"。关于"知青与知青运动分开"的讨论,是极具挑战性的学术命题,据此可引申、辨析、回答许多相关问题。
[Abstract]:The study of educated youth in China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related to history,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In order to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 the study of educated youth should first enter the track of history in terms of the orientation of the subject. That is to say, the standard tree takes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facts as the research approach, and constructs a research framework centered on the solution of questions. The Chinese educated youth movement was born out of the political lin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so it has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Movement"; At the same time, on a broader content and factual level,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oduction-life-survival" of educated youth, so there is a research framework of "social life history." the two intersect and penetrate, and the latter is more basic and flexible. Therefore, the study of educated youth should establish a "double frame theory", which is dominated by the study of social life history. The discussion on the separation of educated youth from educated youth movement is a challenging academic proposition, which can be extended, analyzed and answered many related questions.
【作者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分类号】:K27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国枢;;影响现代中国教育改革走向的教育家陶行知[J];爱满天下;2003年03期

2 梁柱;;共产党人要有自觉践行党的纲领观念——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九十周年[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孟宪琴;;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主监督机制建设[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祝天智;;“联合政府”口号的博弈论分析[J];长白学刊;2009年02期

5 梁柱;;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特点[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2期

6 李勤;;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特征及对当代的启示[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2期

7 黄君录;;对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再认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张洪军;于之伟;;《观察》对于国共东北争夺战的军事报道(1946-1948)[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郑德荣;;“四个统一”:毛泽东党建理论的突出特点[J];党的文献;2011年01期

10 占善钦;;毛泽东关于解放战争“两条战线”问题的论断解析[J];党的文献;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洪武;;陈毅与新四军[A];铁流21——纪念陈毅元帅诞辰110周年[C];2012年

2 王汝秀;;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加强先进文化建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3 梁中堂;;毛泽东人口思想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4 唐培吉;;抗日战争和新四军[A];新四军研究(第一辑)[C];2008年

5 牛兴华;王溪文;;中国共产党奠基西北走向辉煌的历史经验[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6 周锦涛;;毛泽东与抗战时期的党内教育[A];毛泽东研究总第1辑2006年第1辑[C];2006年

7 周锦涛;周斌;;刘少奇对毛泽东建党思想的理论贡献[A];毛泽东研究总第2辑2007年第1辑[C];2007年

8 周锦涛;杨家慧;;抗战前夕刘少奇对白区党的建设的探索[A];毛泽东研究总第3辑2008年第1辑[C];2008年

9 刘志靖;;毛泽东与国民党——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视角[A];毛泽东研究2012年卷[C];2013年

10 王炳林;;中国共产党开展学习的历史考察[A];中国共产党90年研究文集(上)[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美平;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段炼;从革命型到建设型的民主模式转换[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王明;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旭;一个文化资本的生成与运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贺永泰;中共中央西北局组织系统研究:1941-1954年[D];复旦大学;2011年

7 赵永建;政府结构变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8 欧阳丽宇;新时期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马若兰(Maria de la O Moncada);当代中国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认知与欧洲的回应[D];复旦大学;2010年

10 王玉平;二十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检视[D];南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达;毛泽东民主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王俊博;青年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原因与特征[D];湘潭大学;2010年

3 郑向颖;毛泽东的民主行政思想与当代中国公共行政改革的价值取向[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4 徐晓旭;陶行知德育思想及其对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宿秀平;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伟杰;列宁与毛泽东学习思想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化进路[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马文涛;毛泽东人民观及当代意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文平;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董亚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大众化、时代化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燕明;;新中国外交史在国史研究中的定位[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01期

2 李文东;;关于国史学科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J];许昌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傅敏;陈明龙;;近五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研究之回顾[J];皖西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姚力;;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学术视野与问题意识[J];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01期

5 齐鹏飞;张海星;;近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材编写若干问题的探讨[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05期

6 齐鹏飞;;关于“党史”与“国史”关系的再认识[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10期

7 齐鹏飞;;关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9年02期

8 朱佳木;;共和国史、当代史与现代史三者关系的思考[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03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当代中国研究所 刘国新;中国当代史:不乏热点的年轻学科[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张宪文;民国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N];人民日报;2000年

3 华为;学者研讨中国当代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N];光明日报;2009年



本文编号:16394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6394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1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