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晚清时期典当业的发展及其影响

发布时间:2018-03-23 05:27

  本文选题:晚清时期 切入点:典当业 出处:《兰台世界》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典当业作为古老的借贷行业,至清中期发展为最盛。晚清时期,战乱频繁、赋税过重,各地区典当业出现不同程度的波折发展。晚清典当业由于深受社会依赖,在政府、官绅、百姓的强烈需求下逐渐复苏,并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Abstract]:Pawnbroking, as an ancient lending industry, developed as the most prosperous in the middle of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ars were frequent and taxes were excessive, and various regional pawnbrokers experienced twists and turns in varying degrees. Because the pawnbroker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ere heavily dependent on society, they were i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gentry. The strong demand of the people gradually recovered, and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that time.
【作者单位】: 河北大学;
【分类号】:F832.9;K2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显成;李鸿章督直期间的抗灾救灾实践及其教训[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黎俊祥;晚清新政的困境——以官制改革为中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3 江立新;洋务运动与晚清法律近代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马陵合;论甲午前借债筑路的开启及其困境——兼评李鸿章的铁路外债观[J];安徽史学;2002年01期

5 马陵合,罗平铃;左宗棠外债观探析[J];安徽史学;2004年04期

6 陈勇勤;晚清知识分子褒贬荀子的背后[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7 贺金林;清末僧教育会与寺院兴学的兴起[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8 吴宝晓;;19世纪的地方政府与荒政——兼论李鸿章在直隶的赈灾活动[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9 李忠萍;;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人才思想探析[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10 陈兆肆;;清代法律:实践超越表达——以衙役群体运作班房为视角[J];安徽史学;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施戍杰;;斯密动力、国家能力与晚清近代化受挫[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周其厚;刘亚民;;洋务派与中国近代矿业的兴起[A];地质学史论丛(3)[C];1995年

3 钟文典;;近代龙州四题[A];陆荣廷与龙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或定;张哨峰;张劲峰;;清代咸丰时期湖北宝武局鼓铸情况考及铸钱主要版式[A];湖北钱币专刊总第四期[C];2005年

5 王国平;;略谈江苏现代化启动的“非制度化推动”[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逄增玉;苏奎;;城乡文明对立下的“城市外来者”形象[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魏永理;司俊;;中国近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述略[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8 易惠莉;;近代企业制度和企业家精神建立之困境——以招商局并购旗昌轮船公司为个案考察[A];近代中国(第二十辑)[C];2010年

9 邓孔昭;;台湾建省与福建协饷[A];台湾建省与抗日战争研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台湾建省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汪炳明;;是“放垦蒙地”还是“移民实边”[A];蒙古史研究(第三辑)[C];198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谷颖;满族萨满神话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董传岭;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磊;唐甄政治批判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梁辰;铜元问题研究(1900-1935)[D];南开大学;2010年

8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9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玲;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玲玲;漠河金矿官督商办经营研究(1888-1900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媛媛;京汉铁路早期经营研究(1895-1912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云;晚清立宪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芦迪;王韬改革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璐;论曾国藩的义理之学[D];湘潭大学;2010年

6 刘飞;陈维崧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陈维根;《中国新报》的宪政思想宣传[D];湘潭大学;2010年

8 张春红;区位与兴衰:以临清关为中心的个案研究(1429—1930)[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付中玮;留日士官生与中国军事思想近代化(1894-1924)[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吕宗敏;何秋涛《朔方备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全有;论晚清灾荒的成因及其影响[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苏全有,张秀娟;晚清河南灾荒的影响论略[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苏全有;论晚清灾荒的成因及其影响[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刘万云;清政府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5 陶季邑;太平天国革命与孙中山对社会主义的探索[J];益阳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6 龚鹏,许凤林;浅谈对闭关政策的几点认识[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7 王业兴;辛亥革命后“科学救国”思潮的社会影响[J];学术研究;2003年02期

8 赵朝峰;1956年苏东政局对中国政治的消极影响及启示[J];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9 朱丹彤,徐晓旭;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对重庆市民生活的影响[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周连顺,谭献民;浅论抗战期间中间派对时局的影响——以《抗战三日刊》的宣传活动为例[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彤;;浅谈营溪战斗对黄桥决战的影响[A];黄桥战役史新探——纪念黄桥战役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Antonnia Mary Finnane;;危机地带的来信:晚清时期在海门和崇明的耶稣会教士的信函研究(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9年

3 田培松;毛豫京;;统一战线在淮海战役中的作用及影响[A];淮海战役新论——纪念淮海战役暨徐州解放5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4 黎仁凯;;直隶、山东义和团的相互影响与渗透[A];义和团平原起义1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5 宋保国;;辛亥革命的现代化指向及其影响[A];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6 汪杰;;夏家山事件及其影响[A];雄师奇观——纪念新四军第五师建军50周年论文专辑[C];1991年

7 夏春涛;;从《青县村图》看晚清时期的华北村落[A];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张惠信;;清末货币变革对山西票号的影响[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四辑[C];2002年

9 褚宸舸;;晚清时期西北地区的烟毒及禁政[A];第二届中国古代毒物学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高洪兴;;盛宣怀家族的典当事业[A];近代中国(第十二辑)[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董丛林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曾国藩对“燕赵之风”的改良用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池州学院历史系 汪志国;林则徐对西北生态环境的关注与治理[N];光明日报;2010年

3 周英杰;先驱者无名[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4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 唐益年;晚清兴修铁路举步维艰[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朱文通;沿波讨源 夯土奠基[N];人民日报;2008年

6 李国荣;档案实录:清代中国参加世博会写真[N];中国档案报;2010年

7 余音;光绪与戊戌变法[N];中国档案报;2010年

8 周德翰;清代唯一滇籍帝师刘][N];云南政协报;2010年

9 吉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现为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 吴丽华;寿山之死[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朱英;浅谈近代中国商人的义利观[N];光明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说平;晚清时期日文史书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马占军;晚清时期圣母圣心会在西北的传教(1873-1911)[D];暨南大学;2005年

3 毛立坤;晚清时期香港对中国的转口贸易(1869—1911)[D];复旦大学;2006年

4 吴巍巍;真实与扭曲[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_g;晚清时期圣母圣心会在内蒙古地区传教活动研究(1865-1911)[D];暨南大学;2006年

6 陈文彬;五四时期杜威来华讲学与中国知识界的反应[D];复旦大学;2006年

7 黄鸿山;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8 李延龄;新民主主义时期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肖宗志;候补文官群体与晚清政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孙广平;晚清英语教科书发展考述[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阴若天;晚清时期典当业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2 迟延玲;满铁附属地对中国东北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8年

3 张杰;日俄战争日本获胜的军事原因及影响[D];吉林大学;2008年

4 张斌;论抗战时期工业内迁及其作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代巧丽;晚清经济立法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6 吴晓娜;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对抗战影响探究(1931—1945)[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许丹丹;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8 肖海霞;晚清清流派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金雷;论琦善在藏施政措施及影响[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0 张小梅;朝鲜三一运动与中国五四运动之比较[D];延边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520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6520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f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