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孝胥与张謇交往考述

发布时间:2018-03-25 10:45

  本文选题:郑孝胥 切入点:张謇 出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摘要】:郑孝胥与张謇同为清末民国重要政治人物,二人皆以经世为追求,然旨归不同,郑孝胥以仕途功名匡扶天下,张謇则以实业教育为自治基础。郑、张相交三十余年,由同志而暌隔,莫不与时局变迁和个人志向有关。
[Abstract]:Both Zheng Xiaoxu and Zhang Jian were important political figur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y both pursued the experience of the world, but their purports were different. Zheng Xiaoxu was famous for his official career, and Zhang Jian was based on industrial education. Zheng and Zhang intersected each other for more than 30 years. The gap between comrades and comrades is related to the vicissitudes of the times and personal aspirations.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1YJA770022)
【分类号】:K25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光和;;论惠特曼自由诗对胡适白话诗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洪九来;;在场与追忆——《东方杂志》建构“辛亥革命”话语的历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3 马勇;;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试论《时务报》内讧[J];安徽史学;2006年01期

4 李鸿渊;张红;;略论瞿兑之及其《中国骈文概论》[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常安;;清末民初宪政世界中的“五族共和”[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6 李云;;论顾随词之创新[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马丽敏;;清代中后期经学家的戏曲观——以焦循与俞樾为中心[J];北方论丛;2010年01期

8 郭道平;;“平生未得江山助,怅望千秋惜此才”——顾随与古典文学传统研究范式的终结[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9年02期

9 丁健;李金全;;武昌起义后清、袁、孙妥协原因述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温景峰;杨钊;;吴芳吉的文学思想创作论——吴芳吉文学思想研究之三[J];长城;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玲;;1903年汴城会试论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郭卫东;;时代转换之际的变相——以辛亥革命时期的岑春煊为案例[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3 易惠莉;;盛宣怀在汉冶萍公司成立前的日本借款论析[A];近代中国(第十一辑)[C];2001年

4 马铭德;;辛亥革命与赵凤昌[A];近代中国(第十三辑)[C];2003年

5 易惠莉;;关于山田良政的研究[A];中国近代(第十七辑)[C];2007年

6 马铭德;;辛亥革命与赵凤昌[A];“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华民族振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王夏刚;;杨锐年谱简编[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8 李勤璞;;世俗化:一九○○至一九四八年间库伦旗的政教过程[A];蒙古史研究(第九辑)[C];2007年

9 贾小叶;;试论督抚与《马关条约》签订后的换约问题[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10 易惠莉;;晚清日本外交官在华的多方活动(1898—1902)——小田切万寿之助关于汉阳铁厂事致盛宣怀函解读[A];近代中国(第二十三辑)[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潘水萍;古典主义在中国[D];暨南大学;2011年

3 陈蕾;郑珍诗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陆胤;近代学术的体制内进路[D];北京大学;2011年

5 周常林;罗振玉与清末民初历史文献学[D];兰州大学;2011年

6 丁健;民初农商部研究(1912-1916)[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君;“存在之由”与“变迁之故”[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史明文;《新疆图志》版本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黄健美;上海士绅李平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张立胜;县令·幕僚·学者·遗老[D];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香花;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徐雯雯;李瑞清年谱[D];南昌大学;2010年

3 刘宁;梁启超近代国民政治素质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平云艳;梁启超近代女性人格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洁莹;蒋智由诗歌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吴园林;财权·政权·宪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花明;一曲“阳关”叠至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阳;清末商约谈判[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江锦云;清末铁路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席力飞;论马修·阿诺德的文学功用观及其中国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伟民;郑孝胥的甲午战争观[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2 孙海鹏;;1932.1.28 郑孝胥在大连 一天改写中国近代史[J];东北之窗;2008年24期

3 王天平;郑孝胥墓穴考查记[J];兰台世界;1994年09期

4 赵鉴钺;;郑孝胥行楷作品赏评[J];青少年书法;2002年S1期

5 劳柯;闲览琐掇[J];读书;1995年01期

6 经富;陈家兄弟文章伯——读《郑孝胥日记》零墨[J];南方文物;1999年04期

7 王蕾;;郑孝胥与陈三立的诗歌人生[J];书屋;2009年05期

8 罗继祖;我所见之《郑孝胥日记》[J];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06期

9 邵燕祥;关于贪心的探讨[J];时代财会;2001年07期

10 孙爱霞;;论郑孝胥的哀挽诗作[J];社科纵横;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郭卫东;;时代转换之际的变相——以辛亥革命时期的岑春煊为案例[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2 松本英纪;卞崇道;;宋教仁和间岛问题[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1981年

3 刘文俊;;清末民初桂越边境的对汛[A];陆荣廷与龙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建萍;;论沈鹊应的诗词创作[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刘建萍;;论沈鹊应的诗词创作[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阳;褒贬兼之郑孝胥[N];中国商报;2003年

2 王天平;郑孝胥墓穴之迷[N];中国档案报;2003年

3 中国军事博物馆 范大鹏;郑孝胥自用散氏盘铭文墨盒赏析[N];消费日报;2008年

4 于海鹰;郑孝胥与驹井德三的争斗[N];人民政协报;2001年

5 汪德生;章士钊、郑孝胥:庐江吴氏俩快婿[N];江淮时报;2006年

6 顾建平(书评人);乱世里访名士去[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7 元大都 (北京大学);斯人的喧嚣与寂寞[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8 好运;上海华星低价求胜[N];中国商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朱红军;长春傀儡王朝一夜倾颓[N];南方周末;2005年

10 王若;新发现罗振玉《东方学会简》手稿跋[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君;“存在之由”与“变迁之故”[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孙艳;同光体代表诗人心路历程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静;清末民初郑孝胥社会交谊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2 程太红;郑孝胥王道思想研究[D];湖北大学;2013年

3 颜凌晖;《郑孝胥日记》涉及书法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4 马国华;海藏诗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周晋华;荒寒之路上的最后守望者[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肖伟;华焯《持庵诗》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2年

7 曾祥明;歧路:社会交往视野下郑孝胥的政治选择(1911-1938)[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8 尹传刚;端方与四川保路运动[D];暨南大学;2012年

9 王晓琳;陈曾寿及其诗歌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杨曦;陈曾寿诗歌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627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6627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a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