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

发布时间:2018-03-26 01:33

  本文选题:陈寅恪 切入点:王国维 出处:《东岳论丛》2014年05期


【摘要】:兹篇文字,为陈寅恪悼王国维词作注。随诗注一一指出:寅恪此诗并序,实仿效唐代白居易与陈鸿共撰之《长恨歌》及《传》,而为一"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1924年,即所谓"中元甲子",为关键之一年;此前清室中人暨遗老遗少,尚寄望于复辟;此后则知为"坐守寒灰"。而王国维自沉,与此心境之转变有关。就其时之时势而论,观堂自沉,实为代宣统皇帝溥仪"受戈",欲令北伐军"引甲而退七十里",甚至"引甲而归",以求能保全"吾君"溥仪。而寅恪之立场,与王国维相近,故能于王国维之政治立场有同情之理解。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written as a note for Chen Yinke to mourn Wang Guowei. Along with the poem notes, it is pointed out one by one: "Yin que" and the preface to this poem, and indeed emulate the "Song of Eternal hatred" and "Biography" co-authored by Bai Juyi and Chen Hong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become a "inseparable common institution". In 1924, The so-called "Zhongyuan Jia Zi" was a key year; before that, the people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elderly, bereavement and children, were still hoping to be restored. Since then, it has been known as "sitting and guarding the cold ash." and Wang Guowei's self-sinking is related to this change of mood. As far as the situation at that time is concerned, the Guantang sank itself. In fact, Pu Yi, Emperor of Xuantong, was "accepted" by Emperor Pu Yi, who wanted to make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draw back 70 li" or even "lead him back", in order to preserve the "Wujun" Puyi. The position of Yin que was similar to Wang Guowei's. Therefore, Wang Guowei can have a sympathetic understanding of his political position.
【作者单位】: 台湾公立政治大学文学院历史系;
【分类号】:K2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韦乐;;狐妻故事中的才狐故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2 李和平;;略论古代西域文化对汉语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陈恩虎;;民初遗老圈传统文化情愫探析[J];安徽史学;2006年03期

4 吴元康;;《每周评论》上一则“记者附识”应为胡适所撰[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5 贾熟村;;王锡彤与袁世凯父子[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6 吴恩培;;从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奉祀的六朝文士看吴地文化的嬗变[J];安徽史学;2009年05期

7 贾熟村;;严修与袁世凯家族的友谊[J];安徽史学;2010年05期

8 王雷;民国初年生存空间的歧异——前清遗老圈里的生死节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谷曙光;论黄庭坚对韩愈诗歌的接受[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尉利工;;《孟子》由子学到经学的变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以爱;;钱穆论政教关系[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翟广顺;;王国维译介西方教育学说的嬗变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李扬;;中国开发矿业的先驱王宠佑[A];地质学史论丛(3)[C];1995年

4 黄耀X;;禅宗与对句[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5 王永平;;萧梁皇族人物之崇尚玄学及其相关文化风尚[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永平;徐成;;近六十年来有关南朝襄阳地区武力豪族研究述评[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永平;;刘宋皇族之“本无术学”及其行为粗鄙化之表现[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8 陈宝良;;论钱谦益的史学[A];明史研究第6辑[C];1999年

9 陈希亮;;公葬陈天华、姚宏业日期补证——兼考姚宏业生年卒日[A];近代中国(第二十辑)[C];2010年

10 陈春声;;身份认定与籍贯问题——以明清之际金门及邻近海域“海盗”的研究为中心[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4 黄宗华;中国国民党江西省干部训练研究:1932-1949[D];南开大学;2010年

5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8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蕾;郑珍诗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常倩;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羌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小香;明代的知识女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立明;江西留学生与近代地方社会变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盛满;华侨参政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小娇;罗振玉与古器物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雪梅;陶渊明诗文中的生态美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雯雯;李瑞清年谱[D];南昌大学;2010年

7 孙彩荣;福建协和大学教授群体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吴昊;《齐民要术》所见公元六世纪中国北方社会食事生活[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9 兰波;中国传统相学及其近代化转型[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耀宗;陈子龙诗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思恅;;哭泣的1958——孤寂者的悲歌[J];山西青年;2010年10期

2 张光芒;;陈寅恪的“突走”之谜[J];学问;2001年08期

3 陈元;;1949:历史名人的走与留[J];领导文萃;2006年03期

4 朱晓东;;两难困境中的第三种选择——论陈寅恪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夏蓉;;香港沦陷后朱家骅组织救助陈寅恪的经过[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刘立军;;陶铸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1年03期

7 孙士东;;国共两党争夺名人大战[J];决策与信息;2006年10期

8 孙士东;;国共争夺名人大战[J];兰台内外;2007年05期

9 梁晨;;从朱延丰出国案看蒋廷黻对清华历史学系之改造[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孙士东;;1949年国共两党的学人争夺战[J];半月选读;2007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周佳荣;国学大师陈寅恪的港穗因缘[N];南方周末;2005年

2 刘苏里(万圣书园总经理);“木已成舟,毋庸再议!”[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邓科 蔡军剑 辑;抗战时代 非常话语(下)[N];南方周末;2005年

4 伍立杨;中国文化不是飞机大炮所能摧毁的[N];光明日报;2005年

5 赵波;重构观念中的近代史[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6 陈礼荣;民国“肃奸”的一大疑案[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李森 作者为著名作家,省政协委员,,云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傅斯年与“一二·一”[N];云南政协报;2004年

8 散木;一个人的遭遇[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罗志田;中国近代史的再次重估[N];东方早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塔丽婷;陈宝箴与湖南维新变法[D];吉林大学;2008年

2 陈晶华;民国社会的异度空间[D];吉林大学;2006年

3 吴兴星;清华历史系的早期发展(1926-1935)[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付山;陈宝箴的民本思想及其政治实践[D];河南大学;2008年

5 刘晓宇;论陈宝箴对长沙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6 韩金玲;大跃进民歌中的历史文化意蕴[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657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6657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b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