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继畲近代民族思想论析

发布时间:2018-03-28 19:23

  本文选题:徐继畲 切入点:夷夏观念 出处:《湖北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徐继畲是鸦片战争后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之一,其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其对民族问题的认识更是依循时代变迁的轨迹,显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综观其近代民族思想,我们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进行论析。 一、徐继畲的传统夷夏观念及其成因。徐继畲传统夷夏观念的形成主要是受到文化环境、家庭教育以及个人从学经历三个方面的影响。在严“夷夏之辨”作为处理民族关系指南的专制时代,徐继畲的生长环境,所受到的文化教育必然导致其民族思想不会超越传统的范围。但在其著述中体现较少,在对《后汉书》作的批注中他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夷”可变为“华”,他反对对少数民族轻易发动战争,对域外民族亦以“夷类”的眼光看待,其民族思想依然禁锢于传统夷夏观念之中。 二、徐继畲近代民族思想的形成过程。徐继畲亲身参与了鸦片战争,对英国先进的军事技术有深刻的认识。但是战争的惨败促使他分析战争的起因及失败的原因,对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来自遥远西方的“夷狄”与他一贯认识的华夏周边“夷狄”是不同的,他开始了向真实世界的探索。他任职福建,办理通商事务,有较多的机会与西方人接触,这为他探索世界现实提供了最好的机会。他主动与西方人士接触,咨询西方情状,对西方的认识逐步加深。同时,他对西方人士的态度是谦恭的、礼貌的,这与那些谨守传统观念的官员迥然不同。在西方人士的帮助下,他由“俚不成文”的《舆图考略》到最终完成《瀛环志略》,历经五载,数十次修改。版本间的差别,体现了其民族思想产生的变化。 三、徐继畲近代民族思想的主要内容。徐继畲首先将中国放在与他国平等的位置上。他承认世界是由五大洲四大洋构成,中国是亚细亚领土最大的国家,突破了传统以中国为中心的观点。在此基础上,他得以客观地看待世界。他摒弃了传统对外国“夷”的轻蔑称呼,这是近代民族思想最直接的表现。在手稿本的《瀛环考略》中所用的“夷”字,到了成稿的《瀛环志略》中基本删除。他全面地介绍了西方社会,其中不仅未用到鄙视的词语和称呼,对于其先进的技术、繁荣的商业贸易,甚至民主政治制度都毫不掩饰地表示了敬佩与赞美之情,隐含着向西方学习的呼声。另外,他宣扬民族自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徐继畲对世界局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不仅看到了一些国家经过改革由弱变强,也看到一些弱小国家保持民族独立,勇于反抗强敌的精神,为面对强敌没有进行英勇反抗的民族惋惜。 四、徐继畲近代民族思想的践行。徐继畲坚决反抗侵略,维护国家民族利益。鸦片战争后,他对于西方列强可能再次发动战争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认为防备工作要暗中进行,以防给侵略者以借口,为国家争取和平时间。对于中外民事冲突,徐继畲始终不偏不倚,依据条约,陈之以理,力图公平公正的处理“民夷”事件,期望百姓与西方人和平相处。在外交活动中,徐继畲主张遵照条约,稳妥地进行外交。神光寺事件即体现了他按照条约,据理力争的外交策略,这与强调“夷夏大防”,以强硬手段驱逐外人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同文馆是徐继畲实践其思想的再一次尝试。他积极对同文馆进行改革,期望通过对西方的学习,可以培养出适应近代社会要求的人才,以图民族自强。 五、徐继畲近代民族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徐继畲及其《瀛环志略》首先对日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国内并未受到重视,直到社会形势越加紧迫以及人们对域外知识的加深,徐继畲与其著述的价值才逐渐被认识。徐继畲的近代民族思想为中国近代民族思想的启蒙。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633;K2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振锋;中国近代世界观的一代宗师──徐继ul三论[J];城市研究;1994年06期

2 罗福惠;中国传统民族观念的性格特征及其近现代转变[J];湖北社会科学;1996年04期

3 吴雁南;《瀛寰志略》浅议──纪念《瀛寰志略》刊行150周年[J];贵州社会科学;1999年02期

4 刘泽;;徐继畲评传[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2年02期

5 陈桐生;司马迁有没有突破传统民族思想[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冯天瑜;中国近世民族主义的历史渊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7 冯天瑜;《瀛环志略》创制新语的贡献[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马斗全;徐继畲诗与传统诗教[J];晋中师专学报;1991年02期

9 申维辰;山西历史文化的三大特色[J];今日山西;2003年01期

10 赵迎选;;徐继ul与英人租屋事件[J];晋阳学刊;1991年02期



本文编号:16777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6777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0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