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后的中朝关系
本文选题:李熙 切入点:《洪范十四条》 出处:《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05期
【摘要】:甲午战争期间,朝鲜在日本的压力下,正式切断与中国的宗藩关系。甲午战后,清帝国一直没有遣使缔约,也未与朝鲜建立外交关系,回避"是否承认朝鲜独立"的问题。韩国虽切断宗藩关系,但"乙未事变"、"俄馆播迁"等事件突显了朝鲜无法自立的危机,于是试图联络中国,请求遣使缔约,藉以破除日俄合作谋韩之局。韩国虽反复交涉,但总理衙门只承认朝鲜自主,不派公使,不递国书,不与缔约。后来,光绪皇帝欲改革外交体制,遂无视总署的意见,主动承认韩国的平等地位。然而,从《中韩通商条约》的议约过程可见,中韩两国都反复强调其特殊关系,不惜牺牲商业利益也要确保政治上的合作,可知中韩两国虽切断了宗藩关系,却仍保有"名分秩序观"的文化体认,这成为甲午战后中朝关系的基调。
[Abstract]: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North Korea formally severed its Suzerain-vassal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under Japanese pressure.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the Qing Empire had never sent a treaty, nor established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North Korea, avoiding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or not to recognize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DPRK).Although South Korea severed the suzerain-vassal relationship, events such as "No incident in B" and "transfer of Russian Pavilion" highlighted the crisis of North Korea's inability to stand on its own two sides. So it tried to contact China and asked for a treaty to break up the Japan-Russian cooperation in seeking South Korea's cooperation.South Korea despite repeated negotiations, but the Prime Minister Yamen only recognized the independence of North Korea, not send ministers, do not submit credentials, and no treaty.Later, Emperor Guang Xu tried to reform the diplomatic system, then ignored the advice of th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and took the initiative to recognize the equal status of South Korea.However,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negotiation process of the "Sino-ROK Treaty of Commerce" that both China and South Korea have repeatedly stressed their special relations and have to ensure political cooperation at the expense of commercial interests. We can see that although China and South Korea have cut off the suzerain-vassal relations,However, the cultural recognition of "order of fame" remains, which became the keynote of Sino-Korean relations after the Jiawu war.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25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林,黄湛;论甲午战争前后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施亚英;中国的觉醒与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研究综述[J];世界历史;1994年05期
3 湛贵成;;浅析甲午战争后十余年间中日关系的特征[J];历史档案;2007年01期
4 戚其章;中日甲午战争史研究的世纪回顾[J];历史研究;2000年01期
5 金在善;韩国三田渡所立大清皇帝功德碑考述[J];清史研究;2001年03期
6 戴逸;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和意义[J];齐鲁学刊;199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家伟,龚松柏;交通运输与中日甲午战争[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2 苏魏;;论甲午战后中日之间关系(1895—1905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3 石文玉;;超然于新旧之间的一次思想努力——张之洞《劝学篇》的写作背景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赵诺;;戊戌变法时期的“王安石记忆”[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1年01期
5 陈放;;清入关后朝鲜王朝反清与援清的矛盾述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6 王其勇;;论甲午战前李鸿章寻求英国斡旋的努力[J];沧桑;2009年01期
7 张向华;;中日韩近代面对外来侵略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李u&平;主体意识在韩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作用[J];当代韩国;2000年03期
9 吴敏;;台静农、周作人笔下的韩人形象[J];当代韩国;2008年02期
10 杨慧;;亲情的政治——韩国电影中的“兄弟”隐喻[J];东方丛刊;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岑大利;;近五年来晚清政治史研究状况综述[A];满学论丛(第一辑)[C];2011年
2 王明星;;英日同盟与日韩合并[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3 岑大利;;近五年来晚清政治史研究的动态和成果综述[A];清代政治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路鹏程;钟靖;;光绪皇帝开明传播观简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易惠莉;;关于山田良政的研究[A];中国近代(第十七辑)[C];2007年
6 王夏刚;;杨锐年谱简编[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7 王夏刚;;杨锐年谱简编[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全国首届东周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王夏刚;;维新旧梦已成烟——戊戌六君子之死与晚清“自改革”思潮[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9 戴东阳;;中日甲午战争开战前夕清政府的对日政策[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10 张太原;;发现史料之外的历史——以傅斯年研究为例[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谢建美;晚清政府主和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晓川;从新知到常识[D];复旦大学;2011年
4 黎俊祥;近代史料笔记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5 李新国;清末民初京津地区中下层士绅的心路历程(1860—1920)[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6 王红梅;梁贵子与池莉婚姻爱情小说比较[D];延边大学;2011年
7 冯正玉;17-19世纪朝鲜对清贸易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蔡建;大韩帝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1897—1910[D];复旦大学;2004年
9 孙俊华;美日韩安全三角[D];外交学院;2005年
10 陆玉芹;庚子事变中被杀五大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大怀;洪炳文文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博;论维新时期的“群己和谐”思想[D];西北大学;2010年
3 陈燕玲;早期维新思想与戊戌变法[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雷瑶;庚辛议和中的大吏因应(1900.7-1901.9)[D];东华大学;2011年
5 陈长江;甲午战后至戊戌维新前清政府的改革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本森;急进与保守·剧变与不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姜晗;社会转型期改良思想的传播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芮俊杰;萨拉·康格《北京信札》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9 鲍牧松;北洋集团成员眼中的袁世凯形象[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缪宜龙;高中历史选修1《戊戌变法》专题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戚其章;刘步蟾黄海战绩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02期
2 崔丕;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绪论[J];东北师大学报;1989年05期
3 戚其章;旅顺大屠杀真相考[J];东岳论丛;1985年06期
4 戚其章;英人泰莱《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质疑——兼与董蔡时同志商榷[J];近代史研究;1982年04期
5 戚其章;建国以来中日甲午战争研究述评[J];近代史研究;1984年04期
6 ;小川又次的《清国征讨方略》趣旨[J];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01期
7 戚其章;;中日甲午战争研究四十年[J];历史教学;1991年02期
8 戚其章;甲午战争研究一百年的回顾[J];历史教学;1994年07期
9 孔祥吉;胶州湾危机与维新运动的兴起[J];历史研究;1998年05期
10 柯平,海莹;也谈为方伯谦翻案问题——兼评郑守正的翻案文章:《再论方伯谦被杀是冤案》[J];齐鲁学刊;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韩日三国首届佛教友好交流会议隆重召开[J];佛教文化;1995年04期
2 ;第三届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日本大会举行[J];中国宗教;1998年01期
3 宏度;中韩日三国佛教界人士在赵朴老家乡举行植树扶贫活动[J];法音;2001年04期
4 洪军;中韩文化交流史研究的新进展——第四届韩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侧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年03期
5 ;“中韩第十一次伦理学研讨会”将在武汉市召开[J];伦理学研究;2003年03期
6 李晓光;;光复后至建交前的中韩文化交流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孙乃民;中韩两国文化在各自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当代韩国;1995年03期
8 ;基督教与中韩文化研讨会[J];世界宗教文化;1997年03期
9 张永涛;中韩基础科学联委会第四次会议在上海召开[J];中国科学基金;1999年05期
10 苗威;《中韩关系史(古代卷)》引注文献订讹[J];东疆学刊;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日明;包艳;;中韩自由贸易区(FTA):机遇、问题及前景[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2 李维衡;;发展针灸学术,共创辉煌未来 纪念中韩两国针灸学(协)会缔结姊妹学会十周年[A];庆祝中国针灸学会与大韩针灸师协会缔结姊妹学会十周年暨全国针灸新疗法新技术现场演示和疑难病症针灸治疗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2年
3 孙永;;关于推进中韩文化产业合作的思考[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一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9年
4 张银净;;中韩FTA可行性及发展战略[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5 马光;;中韩FTA中的贸易救济议题[A];WTO法与中国论丛(2009年卷)——《WTO法与中国论坛》暨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边维华;;2004年世界短道速滑团体锦标赛中韩两队对阵形势的比较[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7 王平;郭伟;;韩国旅华市场的发展前景[A];区域旅游开发与旅游业发展[C];1996年
8 卞显红;余芳;安锺洙;翁碧云;秦萍;金霞;;中韩建交以来中韩入境旅游流流动时空演变趋势与特征分析[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9 朴明熙;;辛亥革命前后中韩互助运动研究[A];近代中国(第十六辑)[C];2006年
10 朱佳滨;;二十届冬奥会中韩女子短道速滑1000米比赛战术应用的分析[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万春萍 谢佳妮 杨杰;中韩游戏人才培训基地落户龙城[N];常州日报;2009年
2 新华社记者 张锦芳;中韩经济合作应走双赢路[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3 记者 刘洋;胡春华会见中韩专家联合研究委员会韩方委员长徐镇英[N];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
4 本报编辑部;中韩棋手顶级对抗[N];围棋报;2011年
5 ;2005中韩经济合作大论坛发言摘编(上)[N];人民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林莉丽;中韩电影合拍:品牌和历史受宠[N];中国电影报;2008年
7 记者 谌强;第二届中韩文化艺术高层论坛在韩举行[N];光明日报;2009年
8 ;2005中韩经济合作大论坛发言摘编(下)[N];人民日报;2005年
9 记者 王坤宁;中韩出版学术年会在京召开[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10 CUBN记者 行路南;服务韩资企业 促进中韩交流[N];中国联合商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慧婷;篇章语言学视角下的中韩主语省略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2 陈晓娟;中韩FTA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3 朴恩U,
本文编号:16858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685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