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洋务运动时期淮军的改进和建设

发布时间:2016-11-14 17:31

  本文关键词:论洋务运动时期淮军的改进和建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华中师范大学》 2013年

论洋务运动时期淮军的改进和建设

关伟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洋务运动时期淮军的改造和建设的历史背景和具体措施,探讨淮军改造的成效及其不足之处,以阐述淮军的改造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中所起到的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淮军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之下应运而生,淮军在招募方式、营制饷章、训练及其后勤制度等方面继承了湘军的传统,但是在其创立之初淮军便表现出与湘军的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李鸿章对于淮军的武器装备、营制饷章、训练方式和后勤供应等方面进行了改造。武器装备方面的改造主要体现在淮军在成立之初装备了较多数量的洋枪和洋炮,武器的来源主要有两个:购买和仿制。淮军主要通过常胜军将领、淮军幕府、驻外使节、各国洋行等手段购买了大量的洋枪炮,同时李鸿章亦建立了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和天津机器局等军工厂以仿制外国先进的洋枪和洋炮装备淮军。淮军的营制饷章方面的最大改进之处是在国内首先设立了洋枪队和洋炮队,从而使其火力强度远远超越湘军和国内其他清军,仅用较短的时间便取得了湘军数年才取得的战绩。淮军在训练方面所作的改造主要体现在淮军聘用洋教练采用西方的洋操训练淮军,以淮军士兵能够掌握洋枪洋炮及相关的战术为主要内容。淮军在后勤供应方式方面的建设,除了继承湘军的长夫制以外,还初步建立了与近代战争特征相适应的战时后方医院,另外,李鸿章还非常重视轮船、火车和电报等近代通讯手段在近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淮军的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其发展趋势代表了晚清军事近代化的历程,清廷的练军和日后的新军都是以淮军的建设作为重要参考。淮军装备洋枪和洋炮及聘用洋弁训练淮军极大的提升了其战斗力,使其成为镇压国内叛乱的主力军之一,进而成长为晚清政府最为倚重的军事力量,从而避免了淮军像以往的勇营被裁撤的命运,为淮系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亦增强了晚清维护国内稳定及抵御外辱的能力。随着晚清各地叛乱被陆续镇压下去,淮军的威望达到了顶峰,由此,淮军在全国范围内的驻防区逐步扩大,与此相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淮军的性质也由私属性较强的军队向国防军逐渐发生转化。最后,淮军在各方面的改造和建设开启了中国军事近代化历程,为晚清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当然,淮军的改革亦不免存在着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淮军的局部的军事变革仅局限于器物层面,对于军事制度的转变较少触及,李鸿章及其淮军将领坚持勇营制度对于西方强国普遍采用的征兵制持抵制态度;淮军各营头畛域分明、号令不齐,缺乏战争的统一的指导机构,难以完成近代战争所要求的海陆军各兵种协同作战的任务;最后,淮军纪律严重败坏、缺乏崇高的理想,是一支没有主义的军队。这些是淮军军事改进的缺陷的重要体现,也为淮军在甲午战争中的失利和淮军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E295;K256.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贯杰;;晚清清军马队营制的演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2 韩文琦;;论晚清军事变革的内在制约因素——以近代日本军事变革为参照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廖宗麟;;李鸿章与淮军的近代化[J];安徽史学;1986年01期

4 翁飞;;李鸿章和淮军近代化[J];安徽史学;1989年02期

5 陆方;;淮军的后勤制度及其保障[J];安徽史学;1992年04期

6 刘基玫;论曾国藩、李鸿章与中国军事近代化[J];船山学刊;2005年01期

7 张瑞安;;晚清军事现代化的历史成败[J];贵州文史丛刊;2007年01期

8 郜耿豪;论勇营兵制下的近代粮台[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徐洪波;;李鸿章与中国军事近代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10 董蔡时,王建华;关于甲午陆战中清军的武器装备[J];江海学刊;199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岚;;中国近代警察制度之建立考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2 王显成;李鸿章督直期间的抗灾救灾实践及其教训[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牛贯杰;;晚清清军马队营制的演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4 刘玲;试论“官督商办”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启动作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5 黎俊祥;晚清新政的困境——以官制改革为中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6 江立新;洋务运动与晚清法律近代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7 汪志国;;周馥与清末“新军”的编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刘晨;刘平;;李昭寿平议[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章永俊;;清中后期京师学人的交游[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10 向中银;论外籍雇员在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作用[J];安徽史学;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肖寒;;来春石泰聘华前后诸史事[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张效霞;;林则徐:死时大喊“星斗南”[A];2011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文集[C];2011年

3 施戍杰;;斯密动力、国家能力与晚清近代化受挫[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冷绣锦;;黄海海战“松岛”舰受击新证[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下)[C];2004年

5 周成平;;“甲辰之役”百年祭[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下)[C];2004年

6 周其厚;刘亚民;;洋务派与中国近代矿业的兴起[A];地质学史论丛(3)[C];1995年

7 钟文典;;近代龙州四题[A];陆荣廷与龙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国平;;略谈江苏现代化启动的“非制度化推动”[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9 许序雅;林琳;;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的区间贸易[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10 逄增玉;苏奎;;城乡文明对立下的“城市外来者”形象[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晓雪;先秦兵家治国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丛海平;元代军事后勤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梁辰;铜元问题研究(1900-1935)[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喆;关于中国近代科学社团发展轨迹的历史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于玲玲;漠河金矿官督商办经营研究(1888-1900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何媛媛;京汉铁路早期经营研究(1895-1912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云;晚清立宪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品;太上皇体制与乾嘉之际权力运行轨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会会;清代顺康雍时期殿试策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宁;中国海关中的德国之声1861-1917[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暴红博;曾国荃与天京之役[D];湘潭大学;2010年

9 陈维根;《中国新报》的宪政思想宣传[D];湘潭大学;2010年

10 付中玮;留日士官生与中国军事思想近代化(1894-1924)[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首乐;;湘军经费清单的发现及其意义[J];安徽史学;1987年03期

2 翁飞;;试论淮军的创建[J];安徽史学;1988年01期

3 陆方;;也论淮军——兼与冀满红同志商榷几个问题[J];安徽史学;1988年01期

4 秦政奇;;安庆内军械所——中国近代兵器工业的开端[J];安徽史学;1992年04期

5 陆方;;淮军的后勤制度及其保障[J];安徽史学;1992年04期

6 郭太风;;八旗绿营俸饷制度初探[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7 唐兆梅;略论曾国藩对饷糈筹集的重视[J];贵州社会科学;1992年05期

8 张玉田;论湘军的后勤体制和保障[J];军事历史研究;1987年01期

9 华强;太平天国军事经济思想检讨[J];军事历史研究;1989年04期

10 王北生;太平天国的失败与后勤[J];军事历史研究;1989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方;;淮军成军时间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2 董凌;;湘、淮军团与晚清政局[J];沧桑;2008年02期

3 冀满红;;论淮军[J];安徽史学;1986年04期

4 王华;曾国藩为何不称帝[J];出版参考;2004年02期

5 周宇清;;淮军主要将官精神品格论析——以铭、鼎、树、盛、庆诸营将官为中心的考察[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黄江华;郭毅生;;程学启叛降始末——兼论太平天国后期叛降风潮之成因[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贾熟村;;太平天国时期的常州地区[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郑洪流;;御侮图强英勇不屈的淮军——创作历史画《淮军群雄》的理念和意义[J];安徽文学;2011年09期

9 冀满红;;淮军的私人化倾向[J];晋阳学刊;1991年01期

10 皮明勇;晚清军人的经济状况初探[J];近代史研究;199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熟村;龙盛运;;袁甲三与临淮军[A];太平天国北伐史论文集[C];1983年

2 李剑锋;;粉身碎骨为人民[A];老兵话当年(第五辑)[C];2004年

3 冀满红;;近代皖北乡村社会统治危机与淮军的产生[A];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翁飞;方英;;《李鸿章全集》(新编)编纂工作及资料的爬梳与研究[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5 崔勇;郑建敏;;关于洋务运动评价标准的哲学思考[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6 顾建娣;;李鸿章平捻政策出台前后[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8年卷)[C];2009年

7 王尔敏;;论沈葆桢巡台之交涉与设防[A];沈葆桢生平与思想研究——沈葆桢巡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孙佳;;沈葆桢治理台湾平地民政策[A];沈葆桢生平与思想研究——沈葆桢巡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徐鼎新;;姜铎传略[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10 唐燕;;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兴起[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6)——中国教师教育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骐;[N];安徽日报;2005年

2 项有彬;[N];安徽日报;2005年

3 夏维和 杨银奇;[N];巢湖日报;2005年

4 博星投资张晓刚;[N];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

5 本报通讯员 夏维和 本报记者 何小龙;[N];江淮时报;2005年

6 马骐;[N];江淮时报;2005年

7 安徽记者站 李远峰;[N];中国旅游报;2004年

8 张鸣;[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9 邢劲林;[N];江淮时报;2006年

10 欧阳宗书;[N];光明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建华;洋务运动时期(1860-1894)企业融资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黄树生;薛福成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3 孙成华;洋务运动时期海防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包羽;洋务运动时期的电报技术[D];东北大学;2006年

5 李青;综论洋务派的法律思想与实践[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董贵成;近代科学与戊戌维新[D];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

7 吴永;晚清洋务派政治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高德罡;晚清军工企业管理机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马金华;外债与晚清政局[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10 陈景彦;19世纪中日知识分子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伟;论洋务运动时期淮军的改进和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黄凯;火器引进与淮军军事改革[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于美莲;学人从军与晚清军人社会变迁[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汤菊平;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影响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5 李海玲;王先谦评议[D];吉林大学;2007年

6 王辉;洋务运动时期海外游记与西学东渐[D];吉林大学;2007年

7 王艳娟;曾国荃研究[D];武汉大学;2006年

8 张紫涵;论晚清洋务派的科学观[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9 贾伟川;洋务运动时期海外军用设备采购的途径[D];暨南大学;2005年

10 何永明;洋务运动在巩固中国近代西北边防中的作用[D];新疆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论洋务运动时期淮军的改进和建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45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745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2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