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后科举时代的新型知识层与文化心性的代际转换
本文选题:代际 + 知识阶层 ; 参考:《文艺争鸣》2014年07期
【摘要】:正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不但是政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而且在文化史上也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它以义和团的惨烈失败、朝廷出逃陕西、首都北京被八国联军攻陷的方式,证明"义民"之不足恃,画符念咒的"国粹"之无用,从而为近代文化上的西进东退掀起了一个高潮,并在科举制废除后促成了与传统士人阶层不同的新型知识阶层的出现。虽然由于李鸿章的纵横捭阖、巧舌如簧,最终将责任全部归诸"暴民"和少数顽固派大
[Abstract]:The Boxer Movement in 1900 was not only a major event in political history, but also an iconic event in cultural history. The way in which the capital Beijing was captured by the Allied Forces of the eight Powers proved that the deficiency of "righteous people" and the futility of the "quintessence" of the mantra set off a climax for the westward advance and retreat of modern culture. And after the aboli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the emergence of a new type of intellectual class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 class. Although Li Hongzhang's maneuvers and rhetoric, the ultimate responsibility will be placed on the "mob" and a small number of die-hards big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社科项目“清末民初文学嬗变中的代际关系与文化转型” 天津市社科项目“清末民初文学的代际演变与文化转型”,项目编码TJW12-0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晓农;早期的偏激[J];党史博览;1999年02期
2 耿传明;郭亮亮;;“打通后壁”的精神探险——康有为、章太炎与近代知识层的代际心态转换[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勇;;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试论《时务报》内讧[J];安徽史学;2006年01期
2 黎俊祥;;清末新政启动前慈禧心态的变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章征科;;清末民初知识分子趋新意识的成因及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郑军;西风东渐与晚清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西俗化——以近代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变化为个案研究[J];北方论丛;2003年05期
5 赵诺;;戊戌变法时期的“王安石记忆”[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1年01期
6 张洪萍;;教育改革与政治制约——张百熙与京师大学堂的重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3期
7 龚书铎,宋小庆;辛亥革命时期文化四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8 孙燕京;略论晚清北京社会风尚的变化及其特点[J];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9 孙燕京,周福振;善耆与清末新政——以20世纪初十年的北京新政改革为视点[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10 郭常英;;李叔同与报刊编辑[J];编辑之友;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小叶;;从康有为“两考”的不同反响看戊戌时期的学术与政治[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2 何玲;;1903年汴城会试论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易惠莉;;日本汉学家冈千仞与王韬——兼论1860~1870年代中日知识界的交流[A];近代中国(第十二辑)[C];2002年
4 刘锦;;由先进回归保守——晚清官宦子弟孙宝tD的经历(1894—1902)[A];近代中国(第二十辑)[C];2010年
5 宋学勤;;“梁启超式的输入”的真意义——兼论中西史学文化的接轨与融合[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6 左玉河;;西学东渐与晚清学风嬗变[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7 张昭军;;新思潮冲击下的晚清程朱理学[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8 罗检秋;;西潮冲击下晚清汉学的调适与演进[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9 王志松;;近代报刊与日本政治小说的传播——以《清议报》、《新民丛报》为考察对象[A];东方丛刊(1999年第3辑 总第二十九辑)[C];1999年
10 贾小叶;;戊戌时期的学术与政治——以康有为“两考”引发的不同反响为中心[A];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主义[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3 张卫明;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D];复旦大学;2011年
4 贾国宝;传统僧人文学近代以来的转型[D];复旦大学;2011年
5 张晓川;从新知到常识[D];复旦大学;2011年
6 许峰;空间视野下的“现代”上海[D];上海大学;2012年
7 马跃敏;近代戏曲改良运动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8 马陵合;清末民初铁路外债观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许全胜;沈曾植年谱长编[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苏全有;清末邮传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云;晚清立宪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汪斌;宋恕的佛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丽;书籍出版与文化传播[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程再凤;晚清绅士家庭的孩子们(1880-1910)[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熊晓曼;传教士与中国传统学术[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邓绍根;《万国公报》传播近代科技文化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7 冯秋季;清末民初中国知识产权法的产生及影响[D];河南大学;2003年
8 彭国运;宋恕思想研究[D];北京大学;2005年
9 汤丽莉;地方督抚与时而变的典型[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志龙;一位儒臣的政治诉求[D];安徽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耿传明;张谷鑫;;由“天地境界”到“功利境界”——从曾、李之别看近代中国的士风转移与文学之变[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陈伟桐;谈谈中国历史上的30年、60年和50年[J];江南论坛;1999年02期
2 陈拯;徐丹丹;;“后五四”一代的心路历程[J];绿叶;2009年05期
3 ;新书推荐[J];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15期
4 魏昂德;胡松华;张霞;那丽芳;;革命、改革和地位传承:1949—1996年的中国城市(上)[J];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07期
5 王跃生;民国年间冀南农村家庭形态研究[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03期
6 焦润明;代际理论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J];史学集刊;2003年04期
,本文编号:17928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792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