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时报》广告视野中的哈尔滨社会生活

发布时间:2018-04-27 17:23

  本文选题:《滨江时报》 + 广告 ; 参考:《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报刊广告是有声媒体产生之前最具影响力的宣传手段之一。《滨江时报》发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民国时期哈尔滨重要的报刊之一。《滨江时报》的各类广告涉及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以及民众衣、食、住、行、用等方方面面。1921年至1937年《滨江时报》广告整体上不断增加,且广告数量的年际变化与社会生活变化的状况基本一致。对《滨江时报》广告进行分析与研究,能够反映出20世纪20年代与30年代之间哈尔滨社会生活的不同内容,从而探究哈尔滨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在哈尔滨城市形成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并存于城市的不同区域,东方与西方文化结合而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氛围。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进入城市发展的繁荣时期,社会生活展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外来移民与土著居民构成哈尔滨社会的主体,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社会阶层的民众共同生活在一个城市中,相互冲击与融合,最终形成了哈尔滨独有的城市“性格特征”,即“开放、包容、时尚、贫富悬殊、保守与进步”并存。 在1929年世界金融危机、1931年九·一八事变引发持续性战乱以及1932年松花江洪灾与疫病的影响下,哈尔滨社会陷入深刻的危机之中。在灾害和危机的刺激下,哈尔滨社会救济和防疫观念有所加强。1932年至1937年是日伪政权建立及巩固阶段,其在中国东北地区实行一系列措施,推行殖民统治,建立专制统治社会。哈尔滨社会由开放、自由转变为专制、封闭,民众的政治与人身自由被强行限制;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要行业被日伪收归“国有”并转至日本企业,从而使哈尔滨社会生产、生活的基础产业全部被日本控制;社会多个领域内出现的特殊组织,充当了日伪推行奴化政策的工具;在日伪严格控制下,哈尔滨社会文化娱乐活动丧失活力,呈现出明显的奴化趋势。哈尔滨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日本现象,实际上形成了日本的文化包围,部分民众深受日本统治及其文化宣传的影响,此时的哈尔滨社会生活烙上了深刻的日本痕迹。
[Abstract]:The newspaper advertisement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ropaganda means before the emergence of the sound media. The Binjiang times, issued in 20s and 30s twentieth Centur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newspapers in Harbin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various advertisements of the Binjiang times involve the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entertainment and people's clothing, food, housing, travel,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social life of the social life of the Binjiang times. From 1937 to 1937, the advertisement of the Binjiang times increased continuously, and the interannual change of the number of advertisements wa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situation of social life change. The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 advertisement of the Binjiang times can reflect the different content of the social life of Harbin between 1920s and 30s, so a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of the Harbin cit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age and the reasons for its 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Harbin city formatio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coexist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city,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combine to form a unique urban cultural atmosphere. In the 20s of.20 century, Harbin entered the prosperous period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social life showed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Foreign immigrants and indigenous people formed the society of Harbin. The subjects,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different habits of life, and the people of different social strata live together in a city, the impact and integration of each other. Finally, the unique city "character characteristics" of Harbin is formed, that is, "open, inclusive, fashionable, rich and poor, conservative and stepping".
In 1929, the world financial crisis, the 1931 September 18 incident triggered a continuous war and the impact of the flood and epidemic of Songhua River in 1932, Harbin society fell into a deep crisis. Under the stimulus of disaster and crisis, the social relief and epidemic prevention concepts in Harbin were strengthened from.1932 to 1937 as the establishment and consolidation of the Japanese puppet regime. In the northeast of China, it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carry out colonial rule and establish a dictatorial society. The society of Harbin was transformed from open, free to autocratic, closed, and the political and personal freedoms of the people were strongly restricted; the main sector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life were "state-owned" and transferred to Japanese enterprises by Japanese puppet, and thus made Harbin The basic industries of social production and life are all controlled by Japan; the special organizations in many social fields have acted as a tool for the Japanese puppet to carry out the policy of slavery. Under the strict control of the Japanese puppet,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entertainment in Harbin loses its vitality and presents a clear trend of slavery. The Japanese phenomenon in Harbin's social life can be seen everywhere. In fact, the cultural encirclement of Japan was formed, and some of the people were deeply influenced by Japanese rule and its cultural propaganda, and the social life of Harbin was branded with deep Japanese marks.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自;广告的故事和实例——摘自《广告文化面面观》[J];科技文萃;1994年05期

2 肖朗;刘慧玲;;广告文化的审美解读[J];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年09期

3 陈娟,许鑫;论中国现代广告文化的民族性[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徐君康;广告文化传播的国际性与本土化[J];当代传播;2003年04期

5 朱华;产品广告与民族文化[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贺盈;;广告瞄准时尚文化——论广告如何利用时尚文化达成商业目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李理;;广告用语的翻译——浅谈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30期

8 任小琴;;广告文化:对大众文化的牵引力量——兼谈广告的社会责任[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胡琼华;;论现代化视野中的中美广告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黑河学刊;2007年06期

10 范欣欣;;论现代广告文化的艺术特征[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雪丽;;论广告文化中的道德问题[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张殿元;;广告文化批判研究范式刍议[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3 刘淑娟;李文诠;;广告创意的灵魂是先进文化[A];用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陕西省首届企业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殿元;;广告文化消费至上观的价值批判[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5 朱志勇;;广告学专业策划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6 赵登武;石玉松;;语文综合性学习本土资源的开发[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7 佘世红;;百年世界广告研究的梳理和反思——基于1901年-2010年SSCI期刊广告文献的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崔德群;;探索广告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之路[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9 杨鹏;;广告英语商标词对标准英语的“溢出”效应[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10 姚文放;;文艺美学走向文化美学是否可能?[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龙岗;广告也须重导向[N];中国工商报;2011年

2 张学广 西安邮电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哲学博士;广告文化与教育责任[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府阳;广告文化品格透视[N];湖北日报;2000年

4 陈先红;你的广告有文化吗?[N];中华新闻报;2004年

5 景颜;底蕴决定质量[N];中国工商报;2000年

6 程明邋周亚齐;广告文化的自觉:从冲突走向和谐[N];中华新闻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杜一娜;“龙媒”神采[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8 闻文;中国企业的楹联广告文化[N];国际金融报;2002年

9 西安交大经济与金融学院 杨红芬 李琪;中国网络广告文化尤为重要[N];网络世界;2001年

10 晓奇;天使还是魔鬼[N];中国工商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岩;《滨江时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许立勇;中国国家形象广告的视觉表述逻辑及其文化意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3 许敏玉;商业视域下广告审美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陈令军;基于文化视角的农产品品牌构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5 刘颖慧;晚清小说广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朕宇;《新闻报》广告与近代上海休闲生活的建构(1927-1937)[D];复旦大学;2009年

7 杨文君;杭稚英研究[D];上海大学;2012年

8 孙绍君;百年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雪菲;《滨江时报》广告视野中的哈尔滨社会生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2 王婵;同性恋广告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3 于文涛;沉沦与超越[D];山东大学;2010年

4 杨莎莎;仪式理论视角下的广告文化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程曼欣;争议广告的话语分析[D];暨南大学;2011年

6 涂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告学术研究的轨迹与规律[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红飞;20世纪20-30年代月份牌广告与上海市民生活[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8 尹秀杰;曼妥思怪诞型广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9 廖直洲;新媒体语境下的广告文化生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佳贺;论工业设计元素对广告产品化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116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8116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1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