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

发布时间:2018-04-29 18:51

  本文选题:近代日本 + 教科书 ; 参考:《东疆学刊》2014年01期


【摘要】:教科书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控制工具,是近代日本人在确认"自我身份"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在近代日本教科书中,中国被描写为"未开化"的"旧国",以此反衬近代日本先进的文明程度。而在具体的中国故事的书写过程中,日本人往往立足于自身的价值判断和政治企图,对史实进行取舍、改编和评价,从而创造出不少扭曲了的中国形象。这些中国形象为日本民众支持并参与近代侵略战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Abstract]:As the control tool of national ideology, textbook is the most important cultural carrier in the process of confirming "self-identity" in modern Japan. In modern Japanese textbooks, China is described as an "uncivilized country", which contrasts with the advanced civilization of modern Japan.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specific Chinese stories, the Japanese often based on their own value judgments and political attempts to choose, adapt and evaluate historical facts, thus creating a lot of distorted image of China. These Chinese images laid an id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the Japanese people to support and participate in the modern war of aggression.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南大学日本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日本教科书的中国形象研究》,项目批准号:12FSS004
【分类号】:K25;K31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红;;“想象中国”何以可能——晚清报刊与民族主义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李存朴;魏源的《海国图志》与日本的《海图国志》时代[J];安徽史学;2002年02期

3 韩小林;论近代中国从“轻日”到“师日”的转变[J];安徽史学;2004年03期

4 刘瑞瑞;王广华;;徐志摩笔下的英国形象[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5 李红;张景华;;形象学视角下美国华裔文学的汉译问题[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杨媛;;虚构与想象——论谭恩美《灵感女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7 王均萍;;从《热带癫狂症患者》看茨威格对西方主体性的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8 袁涛;;自塑形象——赛珍珠作品的美国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9 廖凯军;;《三宝太监西洋记》中的异域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10 张茹;;“形似”而“神非”的异国形象——浅析《人的状况》里中国形象的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金和;;梁启超的社会公德观[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2 任小玫;;从自我与他者到主体间性:文学艺术批评的生态文明思考——以《徐霞客游记》为个案兼谈我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之去向[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环境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3 邱畅;;中国形象在美国小说中的误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4 杨孔炽;;明治前期的日本两大教育思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陆克寒;;瞿秋白“苏俄形象”的跨文化建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新论[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三辑)[C];2009年

6 矫海霞;;从伦理学视角看民间组织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7 易惠莉;;日本汉学家冈千仞与王韬——兼论1860~1870年代中日知识界的交流[A];近代中国(第十二辑)[C];2002年

8 徐水生;;儒学与日本现代化新论[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任小玫;;别求新声于异邦 勿弃生态见记游——《徐霞客游记》的“主体间性”生态哲学思考初探[A];徐霞客研究(第19辑)[C];2009年

10 郑大华;;论嘉道经世思潮对晚清社会转型的影响[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时培磊;明清日本研究史籍探研[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3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4 黄伟;高乐待与中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崔英姬;中韩家族小说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7 彭应,

本文编号:18211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8211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c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