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与绯闻:1943—1944年间的中美冲突
本文选题:外交 + 绯闻 ; 参考:《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8期
【摘要】:1943—1944年是战时中美关系的重要转折时期,在此期间重庆盛传一桩有关中国元首蒋介石的超级"绯闻",同时蒋夫人宋美龄与多位美国官员的"绯闻"也不胫而走,蒋介石夫妇不得不召开最高会议辟谣,但是蒋夫人还是离渝赴美,档案中更是透露出夫妻交恶的蛛丝马迹。中美关系从蜜月期迅速转入猜疑期,到"史迪威事件"爆发时几近破裂。蒋介石认为"绯闻"的散布者是美国人,他与史迪威的争斗几乎断送了两国间的信任关系。借由梳理这些"绯闻"的传播途径、应对方式和与"绯闻"相关的其他外交事件的进退过程,借鉴"霸权性男性特质"理论的分析方法,让我们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中美关系,不仅牵涉军事、外交与经济,更是裹挟着文化、种族和性别的碰撞与权力关系重组。
[Abstract]:The period 1943-1944 was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in Sino-US relations during the war. During this period, there was a rumor in Chongqing about the super "gossip" of the Chinese head of state, Jiang Jieshi. At the same time, the "gossip" between Mrs. Chiang's wife, Song Mei-ling, and a number of American officials spread like wildfire. Jiang Jieshi and his wife had to hold a summit to refute rumors, but Madame Chiang left Chongqing for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files revealed signs of marital malic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quickly moved from honeymoon to suspicion, until the Stilwell event nearly broke down. Jiang Jieshi believes Gossip is an American and his fight with Stilwell has almost ruined trust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By combing the spread of these "gossip", coping style and other diplomatic events related to "Gossip", the author draws lessons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theory of "hegemonic masculinity". Let us see that Sino-US relations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not only involve military, foreign and economic affairs, but also the collision of culture, race and gender and the reorganization of power relations.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26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建朗;;信任的流失:从蒋介石日记看抗战后期的中美关系[J];近代史研究;2009年03期
2 杨天石;;蒋介石的“婚外情”传说——蒋介石日记解读之三[J];世纪;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成亮;中美关系史上一件“谜案”的历史考察——“罗斯福下令史迪威除掉蒋介石之说”辨析[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2 王永江;试论太平洋战争中日本入侵缅甸问题[J];北方论丛;2003年03期
3 段成利;;政治妥协伦理困境的性别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范若兰;陈妍;;东南亚民主化浪潮中的女领袖现象探析[J];东南亚研究;2012年01期
5 李湘敏;从“史迪威事件”看蒋介石的消极抗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6 李湘敏;外国顾问与蒋介石政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7 胡传荣;;国际关系、全球治理和妇女非政府组织[J];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05期
8 李英桃;;对“中国七省市高校学生安全观调查”的社会性别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05期
9 苏芹;;小议当代女权主义[J];法制与社会;2007年10期
10 何吉莉;叶太东;;揭开法律的“面纱”——试述社会性别与法律的关系[J];法制与社会;2009年3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侯中军;;困中求变:1940年代国民政府围绕琉球问题的论争与实践[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2 庞明慧;;《中国妇女报》家庭暴力报道内容分析[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陈挥;;论史迪威主张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原因[A];上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黄予植;;究竟要摆脱什么样的历史观?[A];忘年交书简二集[C];2010年
5 韩永利;;战时美国战略与“保持中国于战争之中”[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下卷)[C];2005年
6 杨天石;;史迪威事件中的蒋介石与宋子文——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之一[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裴京汉;;蒋介石的亚洲认识——太平洋战争时期蒋介石对韩半岛政策及战后亚洲构想[A];近代思想史研究(第10辑)[C];2013年
8 廖久明;;郭沫若归国抗战与共产党所起作用考[A];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文集——郭沫若与文化中国[C];2013年
9 王向贤;;“共和国的工业长子”——男性气质与大型国有企业男性工人[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性别研究方法论探析”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艳娜;富兰克林·罗斯福与印度的非殖民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万明;国际政治中女性领导人的政治传播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周安平;性别平等的法律建构[D];苏州大学;2004年
4 毛琦;追寻、认同与反思[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5 李奇志;论清末民初思想和文学中的“英雌”话语[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苏云婷;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世界秩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林小芳;当代台湾女性参政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胡传荣;国际关系的女性主义观照:权力、冲突与发展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李雪英;宋庆龄思想纲要[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10 韩永利;美国“先德后日”战略与中国抗日战场(1941-1945)[D];武汉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娜;女性主义国家安全观评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猛龙;杨天石与蒋介石研究探析(1955-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康健;婚姻法中社会性别意识变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杨宁宁;斯堪的纳维亚女性从政环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吕s,
本文编号:18609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860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