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民性到民族性:北伐后民族性概念的建构
本文选题:民族性 + 国民性 ; 参考:《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摘要】:北伐战争后,中华民国进入民族国家构建时期。这一背景下,社会语境发生较大变化,作为现代国家主体的国民开始让位于民族国家构建基础的民族。原本界限并不清晰的国民性概念与民族性概念逐渐发生分化,且民族性概念愈来愈成为描述中华民族、塑造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概念。在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民族性概念继承了"天下"概念的主要内容,并成为民族本真性的重要载体。
[Abstract]:After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War, the Republic of China entered the period of nation-state construction.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e social context has changed greatly, and the national,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modern state, has begun to give way to the nation on which the nation-state is based.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character and the concept of nationality, which had not been clearly defined, gradually divided, and the concept of nationality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n important concept to describe the Chinese nation and shape the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process of nation-state construction, the concept of nationality inherit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concept of "world" and become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national authenticity.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基金】: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世纪史学与中国形象的重构》(13JJD770005)
【分类号】:C95;K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郑师渠;;新文化运动与反省现代性思潮[J];近代史研究;2009年04期
2 郑师渠;;欧战前后国人的现代性反省[J];历史研究;2008年01期
3 邸永君;“民族”一词见于《南齐书》[J];民族研究;2004年03期
4 刘景琦;沈有乾;;朋路透氏品性测验在中国之常模[J];教育与职业;193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志华;谢雪娇;;唐卡符号在社会变迁中的建构与解读——以德格八邦噶玛噶孜唐卡画的田野调查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2 赵曦;赵洋;;全球化视野中羌族释比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对话分析——论中西多元文化对话中的羌族释比文化(中)[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3 赵曦;赵洋;;羌藏文化对话发展中的羌族释比文化——论中西多元文化对话中的羌族释比文化(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何泉;吕小辉;索朗白姆;;“地方神”文化影响下的藏族聚落[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5 寇国庆;萨义德论知识分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华泉坤,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7 陈兵;牛振宇;;《金银岛》:西方人的“东方幻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潘学权,王家明;文学翻译与“东方形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9 钱善刚;;道:假设抑或承诺——胡适《淮南子》研究初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陈丽慧;美国梦——评彼得·凯里的短篇小说《美国梦》[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向永;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8 陈红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10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郑师渠;梁启超与新文化运动[J];近代史研究;2005年02期
2 林耀华;;关于“民族”一词的使用和译名的问题[J];历史研究;1963年02期
3 郑师渠;;欧战前后国人的现代性反省[J];历史研究;2008年01期
4 彭英明;关于我国民族概念历史的初步考察——兼谈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的辩证理解[J];民族研究;198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建福;;论宗教与民族认同[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张立军;;文化核心与民族认同的思辩——兼议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罗如春;;作为叙事的民族——论民族认同的后殖民解构[J];中华文化论坛;2012年01期
4 于晓峰;;地理符号与民族认同[J];社会科学家;2012年06期
5 王静;;全球化语境下民族认同研究概述[J];文学教育(中);2013年04期
6 罗如春;;作为叙事的民族——霍米·巴巴对民族认同的后殖民解构[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2年01期
7 马昀;;刍议民族认同[J];青春岁月;2013年10期
8 定宜庄,胡鸿保;从族谱编纂看满族的民族认同[J];民族研究;2001年06期
9 何树;试析爱尔兰多元民族认同形成的原因[J];史学月刊;2002年02期
10 王亚鹏;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佐斌;秦向荣;;中国青少年儿童的民族认同及其发展[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张莹瑞;佐斌;;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对亲社会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邓敏;樊洁;;大学生民族认同结构性分离的实验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宫玉宽;;我国少数民族民族认同中的宗教因素[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5 刘新利;;试论全球化时代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A];新闻学论集第27辑[C];2011年
6 赵旭东;;龙牌与中华民族认同的乡村建构——以华北一村落庙会为例[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7 常永才;呼和塔拉;;族内文化差异与民族认同:新疆蒙族个案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徐晓旭;;罗马统治时期希腊人的民族认同[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9 李春;张文新;;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与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倾向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马海林;罗桑平措;张雁军;;11—24岁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藏汉双语量表的编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希恩;说民族认同[N];学习时报;2002年
2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卢瑶邋陈谊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张庆林;心理学视野中的少数民族青少年民族认同[N];中国民族报;2007年
3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张践;国家认同下的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黄兴涛;现代中华民族认同史小议[N];北京日报;2010年
5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 张海洋;陈连开先生与中华民族认同研究[N];中国民族报;2010年
6 ;复兴传统节日 强化民族认同[N];亚太经济时报;2005年
7 中央编译局当代所 李义天;构建认同意识下的多民族国家[N];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蒙言;将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精神纽带[N];贵州民族报;2014年
9 曹大明;重塑“畲人”:赣南畲族的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N];中国民族报;2013年
10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 陈茂华;谁是美国人[N];解放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时春丽;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史慧颖;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族认同心理与行为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毕跃光;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张宝成;磨合与交融:呼伦贝尔巴尔虎蒙古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钱春莲;中国新影像:全球视野与民族认同[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晓龙;当代阿拉伯民族认同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2 邓敏;哈尼族、彝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及注意偏向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安玉杰;延边朝鲜族高中生民族认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4 董素云;民族福利与民族认同的建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其其日力格;居住在蒙古族中间的汉族牧民的民族认同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6 文慧;黔东南州苗族的民族认同现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张超;“历史记忆”与“族群边界”视野下的宗教与民族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秦向荣;中国11至20岁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向贤海;民族认同与移民族群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变迁[D];湖北民族学院;2010年
10 施贵菊;苗族中学生民族认同与自我概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622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862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