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简介_《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1-24 10:37

  本文关键词:袁世凯帝制与日本之应对,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4年

袁世凯帝制与日本之应对

赵敏  

【摘要】:1915年至1916年公开实施的袁世凯帝制运动,不仅是北洋军阀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更对此后的中国政局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袁世凯帝制失败及袁世凯政权倒台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国内政治势力对袁的离弃,这点毋庸赘言。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所有政权的诞生和灭亡都与列强的支持和反对有关。袁世凯实施帝制运动之时欧战正酣,欧洲列强没有过多的精力干涉中国的帝制,实际握有对华外交主导权的是对中国虎视眈眈的日本。 从袁世凯帝制计划的公开到帝制的破产,同本共有四次态度上的转变。在帝制公开的初期,日本采取了不干涉的静观政策,期待袁世凯主动支付同本承认帝制的代价。帝制运动急速展开后,为树立日本之威信并将中国纳入日本控制之下,日本联合英俄法等列强,向中国发出延期帝制劝告。待帝制实施准备就绪而欧美列强又倾向于承认帝制之时,为把袁世凯政权改造为亲日政权,日本态度软化,准备承认帝制。但第三革命爆发后,日本彻底转向不承认帝制,随着中国国内反袁势力的扩大,更是由反对帝制转向推翻袁世凯。通过对中国东北、南方及山东等地反袁势力的支持,日本加速推动了袁世凯政权的倒台。针对袁世凯帝制,日本数易其辙,然而日本政府政策决定的出发点始终未变,那就是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利条件,随着中国形势的变化以求最大限度扩大对华影响力。 对于同本对袁世凯帝制的政策,国内的研究有单一化倾向,首先对同本态度的变化止于定性判断而缺乏对其过程及变化原因的分析,而几乎所有研究都从袁日之间的敌对关系入手,得出同本把袁世凯当作实施其大陆政策的最大障碍,倒袁是日本对华政策的出发点这一结论。其次,对日本内部各政治势力没有进行区分,对其政策主张的异同点及其出发点研究不够充分。同本方面的研究则侧重于第三革命爆发后的反袁政策,对袁世凯帝制时期同本对华政策的全貌及其变化关注不够。总的来说,中国和同本的研究都有把反帝制和反袁世凯混为一谈的倾向,并且没有从对华政策整体的高度来探讨同本对帝制的态度变化过程及其原因。 本文依据中日双方的史料,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考察了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和同本的关系、日本对于袁世凯帝制的态度变化过程及其原因、袁世凯帝制时期同本各政治势力的对华政策构想以及同本的对袁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本文的第一章回顾了辛亥革命以来的袁日关系以求找到日本对帝制态度的线索,并探讨了二十一条要求与日本对帝制承认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即辛亥革命以来袁世凯与日本并非一直敌对,日本政府曾承认袁政府为安定有力政权,两者是相互利用关系,但日本内部的对外强硬派及对南方同情派的反袁情绪不容忽视。二十一条的接受与日本的帝制承认并无关系,但以最后通牒终结的二十一条交涉确实为帝制创造了有利的内外条件。 第二章主要考察了日本对袁世凯帝制的态度变化过程及其原因,分析得出:从帝制公开初期的静观政策到帝制急速展开时期的延期劝告,到帝制实行期的准备承认,再到第三革命爆发后的帝制不承认,最后到彻底的反对乃至推翻袁世凯,日本对袁世凯帝制的态度数易其辙,在态度转化的背后是从袁世凯怀柔政策,到给袁施加压力使其成为亲日政权,再到以中国内部的混乱为契机,通过倒袁而进一步扩大在华影响力这一对华政策的转换。 第三章则鉴于先行研究的不足,重点分析从反帝制到反袁世凯的政策转变过程,主要考察了大隈内阁、同本陆军及民间舆论等方面的反袁政策推进派的对华政策构想及行动、反袁政策反对派的政策构想以及反袁政策所带来的影响。以田中义一为代表的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和以内田良平为代表的大陆浪人是反袁政策的积极推进派,他们的政策构想相似,即扩大中国内部的政治对立以建立日本容易操纵的亲同政权。由于得到内阁中颇具影响力的对外强硬派政治家的支持,反袁成为政府之政策。而元老山县有朋和朝鲜总督寺内J正毅出于对日本国力的冷静判断,认为应该通过和袁世凯提携来获取日本在华特殊利权,因此对大隈内阁的反袁政策进行猛烈的批判。大隈内阁最终受到反袁政策的影响而倒台,而继任的寺内内阁则使山县和寺内的对华政策构想成为现实,具体体现为以西原借款为代表的援段政策。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93;K258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北根;;英国对待袁世凯称帝的态度[J];安徽史学;2009年04期

2 张国平,吴佩林;重论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与袁世凯帝制野心的关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邓亦武;刍议列强对洪宪帝制的态度及影响[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4 邓亦武;论列强对洪宪帝制的态度及影响[J];南都学坛;2002年03期

5 梁义群;;袁世凯与日本[J];历史教学;1991年07期

6 郭海军;;浅析日本在洪宪帝制初期对待帝制的观望态度[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马丽;;辛亥革命期间袁世凯对日政策述论[J];黑龙江史志;2013年19期

8 周彦;日本与洪宪帝制[J];求是学刊;1994年02期

9 管书合;;袁世凯对日外交述论[J];史学集刊;2007年01期

10 贾熟村;;袁世凯与日本人的恩怨[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华;论日本与晚清军事教育近代化[J];安徽史学;2004年05期

2 黎俊祥;;清末新政启动前慈禧心态的变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吕雪飞;;浅析民初奉天省第一届国会议员选举中出现的问题[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朱鹏;;威尔逊政府对苏俄政策的演变[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张根生;;云南光复后蔡锷筹组政党的内在动因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4期

6 陈忠纯;;论章士钊与《民立报》——兼议“二次革命”前同盟会党刊的调适与整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许文果;;1919~1920年北京教育界索薪运动论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8 高翠;;1909-1910年英国对待中国东北铁路问题的态度[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王莲英;;张荫桓与甲午中日战争谈判探微[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王禹军;徐光有;;护国运动时期云南军政府的外交策略[J];保山师专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汪炳明;;是“放垦蒙地”还是“移民实边”[A];蒙古史研究(第三辑)[C];1989年

2 李细珠;;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及其外交策略——以1870年代为中心[A];近代思想史研究(第10辑)[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小玉;民国《经济学季刊》(1930-1937)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2 丁健;民初农商部研究(1912-1916)[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申玉山;长芦盐税研究(1912-1928)[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乐敏;传统与现代的耦合[D];复旦大学;2010年

5 周进;北京人口与城市变迁(1853—1953)[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6 李新国;清末民初京津地区中下层士绅的心路历程(1860—1920)[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7 高璇;民国《经济评论》(1947-1949)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8 李明术;近现代武汉水运对城市空间演变影响规律研究(1861年-2009年)[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羌建;近代南通棉业发展研究(1895~1938)[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10 刘迪香;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省区军政体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佳;国民党民众运动研究(1924—1937)[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付中玮;留日士官生与中国军事思想近代化(1894-1924)[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红卫;武汉国民政府时期工人失业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范五三;张宪文与中华民国史研究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夏虹;竹添光鸿与清末中国[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6 刘生;民初动荡政局及其社会文化根源的深层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解莹;晚清运用国际法维护宗藩体制的理念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殷元霞;《正谊杂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本森;急进与保守·剧变与不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常孩;袁世凯统治时期政治会议述略[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米庆余;;日本对华提出《二十一条》的背景[J];历史教学;1982年06期

2 廖一中;;袁世凯与日俄战争[J];历史教学;1985年02期

3 孔祥吉;袁世凯上翁同(龠禾)说帖述论[J];历史研究;1995年03期

4 丁健;;清帝退位前袁世凯对北方反共和声势的因应[J];宁夏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5 周彦;日本与洪宪帝制[J];求是学刊;1994年02期

6 王爱云;;袁世凯与日本的理性交往(1882—1912)[J];兰台世界;2011年20期

7 张神根;对国内外袁世凯研究的分析与思考[J];史学月刊;1993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君健;试论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调整[J];史学月刊;2000年04期

2 罗礼太;20世纪40年代末期的蒋桂矛盾与美国对华政策[J];浙江学刊;2005年04期

3 卢永嘉;;从对苏、对华政策的冲突看二战前德日法西斯之间的矛盾[J];甘肃农业;2006年04期

4 王扬;;一战后德国与中国重建外交关系政策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翟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日本的大亚洲主义论[J];日本学刊;2010年05期

6 柳德军;;建国前美国援蒋策略的局限及其困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丽子;;试谈《“友谊”,还是侵略?》的论证[J];江苏教育;1962年18期

8 王燕梅;;谈“西原借款”[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9 吕书正;战后初期苏联对华政策与中共争取东北的斗争[J];唐都学刊;1996年01期

10 刘少华;新加坡对华政策的演变[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圣达;;东盟对华关系和政策:现状与未来[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2 王国兴;;美国对华出口控制的趋势、因果与中国的对策[A];美国新经济周期与中美经贸关系——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李永成;;中国安全软环境分析——以9.11后美国对华战略认知调整为视角[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4 卿斯美;;辛亥革命时期列强对华政策初探[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1981年

5 俞辛焞;李埰畛;;辛亥革命时期日本的对华政策[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1981年

6 栾景河;;国家利益的抉择——从苏联驻华使馆由南京撤至广州事件看苏联1949年对华政策[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7 冼国明;张岸元;;美国跨国公司与国会对华政治[A];美国新经济周期与中美经贸关系——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熊沛彪;;论七七事变时期日本的“不扩大方针”——兼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对策[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薛衔天;;试论“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内容变化问题[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10 赵干城;;中印关系:共同崛起与和平共处[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何农;[N];光明日报;2010年

2 孙恪勤;[N];东方早报;2005年

3 欧洲所 顾俊礼;[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李豫川;[N];中国证券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韩洁;[N];中国证券报;2006年

6 刘莉;[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7 马毅达;[N];东方早报;2008年

8 本报专稿 李子秋;[N];世界报;2005年

9 特约评论员 张传杰(耶鲁大学政治科学系);[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10 新华社记者 张崇防;[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凡;后“9/11”时代的美国对华政策(2001-2011)[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2 王蓉霞;英国和日本在中国(1925—1931年)[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丽;中美敌对关系的形成(1949-1953)[D];吉林大学;2005年

4 张屹峰;肯尼迪政府的“中国观”与对华政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徐艳秋;决策中层与美国外交决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丁常昕;从缓冲区到结盟:新中国成立前后苏联的对华政策[D];复旦大学;2007年

7 刘子奎;遏制与孤立:6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D];复旦大学;2004年

8 胡晓丽;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1949-1989)[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金是用;安全与发展:二战以来中国—菲律宾关系之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10 狄会深;美国思想库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亚华;英·甘地时期印度对华政策[D];郑州大学;2003年

2 赵蜀蓉;论加拿大对华政策与中加关系[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3 钞群英;欧盟共同对华政策及其对中国—欧盟关系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隆兴;萨科齐政府对华政策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建立;印度人民党政府对华政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6 于滨;布什执政以来影响美国对华决策的主要因素[D];延边大学;2004年

7 张寿奇;试论二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D];安徽大学;2010年

8 王文圣;从克林顿到小布什—美国两代总统对华政策及其影响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9 张树彬;试论美国思想库在美国对华政策决策中的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智;试论尼克松政府对华政策改变的原因[D];辽宁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袁世凯帝制与日本之应对,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04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904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2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