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热

发布时间:2016-11-24 15:03

  本文关键词:1840—1937年间两湖地区瘟疫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年

外感热病“气营传变”影响因素的研究

马可迅  

【摘要】:论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认识,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回顾、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等方法,广泛而深入研究了外感热病气营传变的各种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历史回顾,发现关于气营传变影响因素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仍然缺乏系统性、深入性。故而亟需对气营传变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深入的探索。本文从病邪、人体自身、自然、治疗等四个角度入手,对病邪种类、病邪强弱、气、血、脏腑、情志变化、年龄、性别、病理产物、气候、地域、正治、误治等多种能够影响外感热病气营传变过程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和归纳,在理论上对气营传变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索。为了能够更好地说明治疗在气营传变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又通过制作气分证家兔模型,对比气分证与营分证在症状、病理、免疫学等多方面的差别,以发现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质保。同时,又以白虎汤和减玉女煎为治疗手段,对比清气法与提前用药对气营传变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白虎汤和加减玉女煎均能在退热方面起到明显作用,在保护肺、脾、肝等内脏方面也都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在免疫学方面,白虎汤与加减玉女煎均能显著提高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而在降低白细胞介素10的水平上,白虎汤明显优于加减玉女煎。从免疫学角度说明清气法在干预气分热证方面较气营两清法更为有效。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25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吴春节;针刺放血加中药治疗外感发热90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2003年03期

2 肖碧跃;曾序求;赵国荣;艾碧琛;;急性白血病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0变化规律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汪忠良;湖北省通城县1993~1997年学生传染病发病情况分析[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1999年01期

4 高辉;李焕丽;;刘怀栋卫气营血辨证治疗葡萄膜炎经验[J];河北中医;2011年02期

5 张晓春;;运用中医卫气营血辨证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258例疗效分析[J];湖南中医杂志;2007年06期

6 刘旺华;周小青;刘建新;蒋屏;杨静宜;;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营分证外周血Th1/Th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湖南中医杂志;2011年05期

7 杨一博;刘民;;人感染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临床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11年04期

8 朱亮;徐月妹;王重卿;;风温肺热病卫气营血辨证评分与血清胱抑素C相关性研究[J];江西中医药;2010年06期

9 陈磊;肠伤寒的气分证辨治[J];江西中医药;1996年06期

10 冯宇,窦永起;卫气营血辨证治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反应[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旭;明代瘟疫与明代社会[D];西南大学;2011年

2 孙守芳;解毒白虎汤治疗温病气分证的实验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4年

3 张云;1840—1937年间两湖地区瘟疫初探[D];武汉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官杰;吴艳敏;王慧;钱丽丽;李殿俊;;壳寡糖协同双歧杆菌对荷瘤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癌变.畸变.突变;2007年06期

2 程绍民;喻松仁;熊英琼;;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经络辨证的现代研究概况[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1期

3 李姿慧;蔡荣林;;汪机运用化湿法验案浅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年04期

4 王志龙;刘兰林;;肺部感染性疾病中医证治研究概况[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年06期

5 何江帅;卢强;李伟;赵晓;冯祥汝;陈义龙;;鲤鱼白细胞介素-1β全长cDNA的克隆·鉴定及其差异表达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6 何雁;王启之;;Toll样受体9与溃疡性结肠炎[J];安徽医药;2009年06期

7 何雁;王志红;杨善峰;石振旺;李祥;代多珍;;TLR9和NF-κBp65在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结肠组织中的表达[J];安徽医药;2012年07期

8 袁冰;石东平;;理中丸君药考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荀铁军;;《医碥》与《证治准绳》的渊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孙娟;王键;郜峦;;健脾化湿法理论溯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梅;刘翰德;;孝文化对传统医学的影响[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2 罗政;魏霞;熊章华;;中药在直肠癌术后放疗中防护作用的临床研究[A];江西省首届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石佳;刘密;兰蕾;张国山;常小荣;;浅谈古代文献关于胃脘痛的针灸治疗[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4 安定祥;刘艳春;赵永生;;岐伯考证与岐黄文化研究综述[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5 胡朋;;构建中医新“八纲”辨证体系初探[A];2011年中华名中医论坛暨发挥中西医优势防治肿瘤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李剑颖;;谈药王孙思邈对中医药学的贡献[A];2011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文集[C];2011年

7 张洁;;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候古今研究综述[A];北京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2010学术年会青年论坛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规范化治疗与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培训班学术论文集[C];2010年

8 李典鸿;王清海;靳利利;黄培红;袁丁;;通阳宣痹颗粒剂方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观察[A];2011·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9 徐如恩;徐爱民;徐爱龙;;略论《内经》康复医学的辨证原则及其影响[A];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姜良铎;;论风热毒邪致病——甲型H1N1流感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徐惠梅;心宁丸抗心肌缺血大鼠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王涛;基于医案统计分析的六味地黄丸(汤)及其类方证治分类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刘剑锋;中医望色诊病的历史与发展[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李虹霖;“百会透太阳”对运动性疲劳大鼠下丘脑5-羟色胺系统影响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贾爱芹;清肝抑纤饮及其拆方防治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田丽莉;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贾红玲;中医脐疗的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钟雪玉;补阳还五汤加味对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作用机制探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瑞萍;唾液酸与2型猪链球菌致病性关系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2 蔡克敏;鼻内糖皮质激素对鼻息肉中Foxp3~+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3 陈小慧;STEAP4基因在人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其调控因素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4 黄琪;咳嗽病“肺胃相关”理论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刘仙菊;湖湘仲景学说研究探略[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龙亮;《金匮要略》痰饮病因机证治与药伍规律探讨[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莫家舜;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祛湿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白钰;古代医籍治疗健忘方的发掘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施雪音;抵当汤与桃核承气汤抗衰老作用比较的实验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姜宜惠;内伤伏邪的理论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丽;20世纪30年代苏区卫生防疫运动述论[J];安徽史学;2004年04期

2 陈杨荣,江明;清气化瘀复方防治内毒素性家兔温病气分证发热作用的实验观察[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4年06期

3 李建,吴春节;针刺放血加中药治疗外感发热90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2003年03期

4 马健,孟澍江,申冬珠,陆平成;解毒凉营护阴法阻断温病气营传变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1年01期

5 戴春福;苦寒解毒复方对家兔营血分证防治作用的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5年02期

6 余林中;吴锐;雷栽权;张之文;;温病“微观血瘀”证治刍议[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7 龚胜生;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J];地理学报;2003年06期

8 王铮,蔡砥,李山,郑一萍,王莹,吴兵,黎华群,陈建国;中国SARS流行的季节性风险探讨[J];地理研究;2003年05期

9 陈炜;黄文瑞;梁建生;黄荣彬;徐永曦;刘曦;林章树;;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亚型禽流感一例救治经过及体会[J];福建医药杂志;2008年01期

10 戴春福;陈裔清;郑旭;叶锦先;;清营益气复方对家兔温病营分证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惠刚;邓兴学;;病位辨证在外感热病辨治中的地位初探[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中医基本知识讲座 第七讲 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J];中国临床医生;1977年12期

3 杨福盛;;附子在外感热病中的运用[J];甘肃中医;1992年03期

4 金雪明,胡之璟;僵蝉三拗汤治疗外感热病卫表证256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1995年03期

5 潘钦松;清透法治疗外感热病36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3期

6 李学彬;;外感热病中透邪法应用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9年04期

7 万鹏;陈泉;周德奇;;付灿鋆主任中医师治疗外感热病临床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2011年05期

8 印会河;;外感热病总论(续完)[J];河南中医;1981年05期

9 谢恬;;论外感热病学的时间生物医学思想[J];中医药学报;1987年04期

10 乔富渠;;邪血致热试论[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兰才;;论内外相因疾病观在外感热病辩证中的作用[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振瑞;王丽;朱胜君;王焱;杜省乾;刘桂缺;;外感热病学说的滥觞[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萃[C];2006年

3 杨进;刘兰林;;构建外感热病辨证体系的探讨[A];中医药学术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振瑞;王丽;朱胜君;杜省乾;齐建兴;刘桂缺;;《素问》之前热病探源[A];仲景医学求真(续一)——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黄家诏;;探析热病与六经辨证[A];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黄家诏;;探析热病与六经辨证[A];仲景医学求真(续三)[C];2009年

7 姜良铎;郝瑞福;张治祥;;试论21世纪中医热病的研究[A];'97中医药博士论坛:中医药现代研究与未来发展[C];1997年

8 刘兰林;王灿晖;杨进;;外感热病“三维辨证观”构建基础及完善措施[A];全国中医药研究生专辑[C];2005年

9 钟福帮;缪英年;吴志光;李亮;陈茂潮;黄志;;羌银解热汤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A];2008年广东省中医热病、急症、中西医结合急救、危重病、灾害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10 李兴培;;小柴胡汤新用[A];全国基层中医临床应用学术会论文集[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振瑞、王丽;[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2 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振瑞、王丽;[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振瑞、王丽;[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4 曹东义 王生茂 郭双庚 王振瑞 王丽;[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5 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振瑞、王丽;[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6 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振瑞、王丽;[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7 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振瑞、王丽;[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8 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振瑞、王丽;[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9 周国琪 上海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N];上海中医药报;2006年

10 陕西中医院 张登本;[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鸿涛;肺肠相关理论在外感热病中的应用及其内涵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颜志诚;台北地区外感热病证治特点与湿热体质人群调查分析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3 孔茜岚;外感热病的外治法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谢娟;寒温融合的形成、发展及现代临床应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刘柳;清代中期至民国前期寒温融合派代表医家的辨证特点[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徐喆;伤寒温病源流探析[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鲁美君;基于古今医案数据分析的外感热病证治规律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年

8 秦建;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9 田毅;温病认识起源与理论演变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王保华;寒温并用法中药复方抗甲型流感病毒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志国;《黄帝内经》外感热病病名及其演变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梁月豪;马来西亚气候变化特点与外感热病证型的关系[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3 孙丽娜;仲景六经辨证论治外感热病思想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薛燕星;基于信息挖掘技术的蒲辅周外感热病辨治规律及传承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

5 马可迅;外感热病“气营传变”影响因素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杨小军;叶天士辨体质论治外感热病的学术思想探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7 何嘉文;由发病过程与用药看外感热病的寒温统一[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8 刘云涛;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卫、气分证证候规范化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9 张丽;透表清气法治疗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景月华;清代寒温论辩之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年


  本文关键词:1840—1937年间两湖地区瘟疫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08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908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c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