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英国庚款兴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3 21:37

  本文选题:英国庚款退还 + 中英庚款咨询委员会 ; 参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摘要】:列国退还的庚款乃中国近代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各国退还庚款事件的始末,许多知名学人参与其间,对敦促庚款退还的最后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胡适就是一例。胡适与英庚款的关系大体可分为留美期间对庚款退赔的关注、20世纪20年代初就英庚款用途开展的讨论、20年代中期担任中英庚款咨询委员会委员和30年代初对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管理事务的监督四个阶段。不管身份如何变化,胡适始终尽心竭力争取庚款资助教育。民国教育正是有他及其他知识分子的奔走,才在纷乱的时局中艰难前行。
[Abstract]:The money returned by the countries is one of the main sources of educational funds in modern China. Many famous scholars participated in the return of Geng in various countries, 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urging the final implementation of Geng. Hu Shi is one examp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 Shi and British Geng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Hu Shi in the early 1920s and the early 1930s as a member of the Sino-British G Advisory Committee and in the early 1930s. There are four stages in the supervision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No matter how his identity changes, Hu Shi is always fighting for G-funded education. It was with him and other intellectuals that the educ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made its way through the turbulent times.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民国学人与英国庚款兴学研究》(项目编号:12YJCZH061主持人:郭炳通)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学大众化:阿瑟·韦利中国文学英译研究》(13BZW0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529;K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奇;;“庚款兴学”新探[J];学术月刊;1991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宁;;北洋政府时期省立安徽大学的筹办与纷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陆发春;;新文化与新生活:以胡适及《新生活》周刊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徐希军;胡适对苏联外交的评判——以对华政策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4年05期

4 吴汉全;;高一涵研究的现状及今后的努力方向[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5 武吉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的价值实现观探析[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6 陈占彪;;王的诤臣——胡适论知识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7 曹建坤;;解放战争时期胡适的政治思想与政治主张[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8 吴元康;;五四时期胡适自费资助林语堂留学考[J];安徽史学;2009年05期

9 冀爱莲;郭炳通;;胡适海外汉学观研究[J];安徽史学;2010年03期

10 吴元康;;胡适致章希吕两通书札系年辨误[J];安徽史学;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改平;;作为共产党同路人的鲁迅[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谢长法;;留美学生与杜威来华[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3 张超;刘玉生;;培育大学精神 建设和谐校园[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8年

4 张剑;;“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推展科学事业的一生[A];中国近代(第十七辑)[C];2007年

5 马铭德;;辛亥革命与赵凤昌[A];“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华民族振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刘济生;;“打倒孔家店”还是打倒秦家店——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重新解读[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陈思和;;徐树铮与新文化运动——读书札记二则(之一)[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8 刘维开;;国防会议与国防联席会议之研究修正——抗战初期相关史实的辩正[A];中华民族的抗争与复兴——第一、二届海峡两岸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7年

9 谢慧;;胡适与上海亚东图书馆[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10 罗检秋;;西潮冲击下晚清汉学的调适与演进[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3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锋;黎元洪与民初政局[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何建国;领袖著作与意识形态:孙中山著作的出版与传播研究(1919—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8 喻琴;国立杭州艺专校长林风眠素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海静;20世纪前半期的清学史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10 王言法;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嬗变[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金林;论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改造国民性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传涛;近现代中国仁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亮;胡适文学教育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孔令辉;实用主义哲学影响下的胡适文学观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都旗;太监、妃子与贼寇[D];西北大学;2011年

6 孙亮;吴佩孚与苏联(1925-1927)[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李苗苗;张季鸾报业活动中人脉网络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卜春鹤;民初教育团体与1922年学制改革[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傅宏远;1930年代前期青岛的文学生态[D];北京大学;2011年

10 马宁;民国时期的专家参政[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钟军红;;论胡适“五四”时期对“团圆”观念的否定[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2 忆真;;破冰开航还是倒行逆施?[A];忘年交书简二集[C];2010年

3 欧阳哲生;;丁文江与中国近代科技事业[A];“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历史的回顾暨纪念丁文江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吴凤鸣;;丁文江在新文化运动中是科学派的主将[A];地质学史论丛(5)[C];2009年

5 李春;;“反声音”:浪漫主义在中国新诗中的发生[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沈卫威;;从《新青年》到《新潮》——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历史背景[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7 李兆江;;为往圣继绝学,启来轸以通途——浅谈红学领域内的继承与开创[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汪卫东;;文学的五四、文学的世纪与“鲁迅文学”[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萧晓阳;;近三百年文化嬗变中的桐城学术精神——以方苞、曾国藩、严复为中心[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吴凤鸣;;丁文江在新文化运动中是科学派的主将——为纪念他诞辰120周年而作[A];“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历史的回顾暨纪念丁文江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思清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金梁致胡适的一封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云也退;细读胡适之[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3 杨建民;胡适史著半部现象探析[N];团结报;2010年

4 罗志田 历史学教授;浮云般的汉子[N];南方周末;2011年

5 李俊;郑振铎与胡适[N];中国艺术报;2011年

6 本报特约记者 张弘;江勇振:破解胡适之谜[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段爱民;做个彻底的幸福的文字工作者[N];长治日报;2011年

8 王学泰;溥仪的“犯人求生心态”[N];东方早报;2011年

9 孔周;胡适和禅宗史研究[N];中华读书报;2010年

10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文华;胡适与辛亥革命[N];文汇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声泉;民初作为方法—本土视域中的文学革命[D];南开大学;2013年

2 张栋豪;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火秀;审美现代性视阈中的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D];浙江大学;2010年

4 史习斌;《新月》月刊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5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潘建伟;对立与互通:新旧诗坛关系之研究(1912-1937)[D];浙江大学;2012年

7 胡悦晗;日常生活与阶层的形成[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韩彬;现代中国作家自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徐从辉;“复兴”的想像:周作人对新文化的另类回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胡峰;诗界革命:中国现代新诗的发生[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银凤;胡适的公民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2 王若颖;新家庭与新女性[D];安徽大学;2014年

3 程再凤;晚清绅士家庭的孩子们(1880-1910)[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肖澜;自由主义之“修正”[D];复旦大学;2011年

5 田晓英;论《新月》之变[D];湖南大学;2010年

6 韩戍;在政治与学术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吕启航;林损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8 董川;伟大的未完成[D];苏州大学;2010年

9 张芳;“徽社”与《微音》月刊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10 孙文周;晚清民国吴虞诗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264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9264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f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