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1905年入读和退学东京实践女学校之原因
本文选题:秋瑾 + 留学 ; 参考:《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摘要】:秋瑾于1905年3月从日本归国,又于7月再赴日重新就读东京实践女学校师范速成科。她归国是为筹集留学经费,然而很不顺利,费用严重不足,致使内心非常痛苦焦虑。秋瑾在东京读书期间参加了同盟会,频繁参与各种留学生活动,结交各色人物,其行为又与学校管理规定严重抵触,给她造成了困惑。在该年11月发生的反对日本政府取缔规则运动中,秋瑾坚决站在罢课归国派一边,是此次运动激烈派的代表人物。12月末,秋瑾退学归国。
[Abstract]:Qiu Jin returned from Japan in March 1905 and returned to Tokyo in July. She returned to China to raise money for studying abroad, but it was not smooth and her expenses were so low that she was in great pain and anxiety. During her study in Tokyo, Qiu Jin took part in the League, frequently participated in various activities of foreign students and made friends with various people. Her behavior was in serious conflict with the regulations of school management, which caused her confusion. In the November campaign against the Japanese government's ban on rules, Qiu Jin was firmly on the sidelines of the strike and returned home in late December when Qiu Jin dropped out of school.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2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易惠莉;;二十世纪初中下层官宦子弟的生态——秋瑾致兄誉章十一函之解读[J];史林;2011年06期
2 易惠莉;;秋瑾1904年入读和退学东京实践女学校之原因[J];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娟;翻译研究中的历时描写[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2 苏全有;;论清末的省界观念[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3 岑红;;清末民初政府管理模式的变化与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J];安徽史学;2011年05期
4 陈芳;;清末留日学生与地方督抚间的政治博弈——以留日陆军士官生为中心[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5 强百发;;近代中国对西方农书的翻译及其传播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6 章征科;20世纪初中国女子学校教育兴起的原因及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莫爱;;《诗经》中的生命意识和悲秋体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8 张伟;;论周作人“人的文学”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9 黄湘琴;;吾侪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有雌——论秋瑾的人生经历与文学创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10 王美秀;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建树;;辛亥革命前后湖南人的日本观[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李欣;;另类的科学修辞:中国灵学活动中的催眠术[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3 李欣;;中国灵学活动中的催眠术[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4 陈剑华;;清末民初法政学堂之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郎群秀;;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6 岳谦厚;张玮;;清末民初中国留学教育的多元取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7 孙石月;于近仁;;试析20世纪初出现留日高潮的社会基础[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8 董静芳;;晚清留学教育与中国近代教育的关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9 刘遐龄;;同盟会与华兴会的渊源——孙黄交谊安危甘苦十一年[A];近代中国(第十六辑)[C];2006年
10 普莱斯;;同盟会的成立——人事与策略[A];近代中国(第十六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廖红宇;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历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晖;从“民族救亡”到“民族复兴”—我国近现代体育发展的历史动因[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4 杨文海;壬戌学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陆胤;近代学术的体制内进路[D];北京大学;2011年
7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8 杨鹏;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全海;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徐立;20世纪前期(1912-1937)上海粤籍美术家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丹;五四时期留日学生爱国运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薛小雷;近代以来中国学前教育向外国学习的历史与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廖圣财;扬弃与超越[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立明;江西留学生与近代地方社会变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熊小欣;晚清海外修学旅游政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付中玮;留日士官生与中国军事思想近代化(1894-1924)[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丽;民国时期的安徽留学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生;民初动荡政局及其社会文化根源的深层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家望;1906-1911年山东司法制度改革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郑钰W
本文编号:19465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946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