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宝贵力守平壤对甲午中日战局内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5-28 16:54

  本文选题:左宝贵 + 回族 ; 参考:《回族研究》2017年02期


【摘要】:爆发于1894年9月15日的"平壤之役"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具有重要地位,堪称整场战局的转折点。此战中,回族将领左宝贵在入朝清军主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又为装备精良的日军围困之际,仍奋战保卫平壤城一日并最终壮烈殉国,是清军入朝鲜之后牺牲的第一位高级军官。"平壤之役"持续的时间虽不长,但左宝贵的力守于当时及后世而言,无疑具有战略上与国威上,甚至民间友谊上的多重影响,既重创了侵朝日军的大量有生力量,又为在朝作战失利的清军陆续渡过大同江、鸭绿江天险以北返回中国境内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同时,也在朝鲜人民心中留下了"忠勇威武"的光辉形象。因此,对左宝贵力守平壤所引发的诸多影响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与剖析,于中日甲午战争、中朝近代关系史等领域的研究均有着重要且积极的意义。
[Abstract]:The Battle of Pyongyang, which broke out on September 15, 1894,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Japan and was a turning point in the war. In this war, Hui general Zuo precious, when Ye Zhichao, the commander of the Qing army, fled from the city and was besieged by well-equipped Japanese troops, still fought to defend Pyongyang City for a day and died in a martyrdom. He was the first senior officer to die after the Qing army entered Korea. " Although the battle in Pyongyang lasted fo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the precious force left at that time and in future generations undoubtedly had many strategic influences on the state power, and even on folk friendship, which had already damaged a large number of living forces invading the Japanese troops in the DPRK. It also bought precious time for the Qing army to cross the Datong River and return to China north of the Yalu River. At the same time, also left in the heart of the Korean people, "Zhongyong majestic" brilliant image.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and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influence caused by Zuo's precious force in Pyongyang in the Sino-Japanes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5 and the history of Sino-Korean relations in modern times.
【作者单位】: 新疆财经大学法学院;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北政法大学反恐怖主义法学院;
【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XJEDU035772K19)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MUC2015LS02C)
【分类号】:K25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宋成有;;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历史的拐点与东亚国际格局[J];日本学刊;2014年05期

2 王禹浪;许盈;;中日甲午战争近三十年国内研究综述[J];大连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3 刘晓东;左宝贵纪功碑的发现与碑文著录[J];北方文物;1998年04期

4 袁纣卫,王汉均;左宝贵事迹述略[J];临沂师专学报;1998年05期

5 左步青;回族爱国将领左宝贵[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1年02期

6 孙克复;左宝贵与甲午平壤之战[J];史学月刊;1983年01期

7 答振益;;论民族英雄左宝贵[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天;刘曦;穆赤·云登嘉措;姜德鑫;;左宝贵力守平壤对甲午中日战局内外的影响[J];回族研究;2017年02期

2 罗永明;;甲午战争期间日本的摄影报道活动——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日清战争写真帖》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6年01期

3 孙继艳;;沈阳发现的两通左宝贵纪事碑考[J];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14年00期

4 许赛锋;;人种意识与日本的甲午开战逻辑[J];日本侵华史研究;2015年03期

5 汪蕊;路彩霞;;平壤战役对于清末政局的影响窥探[J];兰台世界;2015年13期

6 石建国;;西方传教士视域下的甲午中日战争“平壤战役”——以《朝鲜丛报》为中心[J];韩国研究论丛;2014年00期

7 石建国;;西方传教士视域下的甲午中日战争“平壤战役”——以《朝鲜丛报》为中心[J];韩国研究论丛;2014年01期

8 刘本森;;左宝贵的慈善公益事业[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9 哈正利;;答振益先生及其回族研究综述[J];回族研究;2007年03期

10 答振益;;回族对祖国历史的贡献[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7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美平;;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对华观的变迁——以报刊舆论为中心[J];历史研究;2012年01期

2 董平;;浅谈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的影响[J];才智;2008年05期

3 徐建平;甲午战争时期的天津《直报》及其对战后的舆论导向[J];历史档案;2004年03期

4 宝成关,田毅鹏;从“甲午”到“庚子”——论晚清华夷观念的崩溃[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1期

5 高强;甲午战前清韩宗藩关系的强化及其后果[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李文良,曹晓峰;略论中国近代实业救国思想[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7 张欣;试论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8 胡绳武;甲午战争的历史地位[J];清史研究;1994年04期

9 谢本书;近代爱国主义思潮的升华──甲午战争前后爱国主义思潮演变的轨迹[J];云南学术探索;1994年04期

10 柳长毅;论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纪念甲午战争100周年[J];江汉论坛;1994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志辉;第二次中日战争期间日本侵华战略的总体走向[J];娄底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2 虞亚梅;“中日战争与战争遗留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J];民国档案;2004年02期

3 荣维木;关于中日战争遗留问题的思考[J];北京观察;2005年08期

4 安闽;一本奇特的旧著《中日战争之我见》及林语堂的抗战思想[J];党史研究与教学;1989年05期

5 沈于,齐福霖;中日战争国际研讨会概述[J];世界历史;1996年05期

6 齐福霖;温哥华中日战争国际研讨会综述[J];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01期

7 袁成毅,夏卫东;“中日战争与战争遗留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J];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02期

8 朱福枝;历史的启示——两次中日战争之比较[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9 童志强;青年毛泽东曾预言中日战争[J];上海党史研究;1995年04期

10 俞祖华;两次中日战争的反思[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兆良;;第二次中日战争时期日本军队对山东的侵略[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文丛第三辑[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徐庆全;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的曲折内情(一)[N];学习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春英;“统制”与“合作”:中日战争时期的上海商人(1937-1945)[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吴文燕;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应对民众抗日舆论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2 金璐;日本教育界关于“中日战争”的历史叙述[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3 刘小娟;抗战初期英国对中日战争的外交政策[D];四川大学;2005年

4 康佳;中日战争期にぉける日本の对回族政策[D];内蒙古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474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9474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5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