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外国”为鉴:新生活运动中蒋介石的外国想象
本文选题:新生活运动 + 蒋介石 ; 参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摘要】:蒋介石在设计新生活运动时常常以"外国"作为中国应该仿效的对象。本文分梳蒋介石在外国的经历及其在新生活运动中关于"外国"的言论,指出蒋介石对外国的直接经验有限,而且主要集中在日本,他主要通过间接途径了解外国,并局限于欧美强国。在新生活运动的理论建构中,蒋介石将"外国"的"现代文明"视为反映中国"传统道德"的镜像,从而解决了新生活运动既要求民众行为西化和现代化,又要求复兴民族固有道德的内在张力。而新生活运动中借用了西方殖民话语中"文明"与"野蛮"的对立关系,则将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霸权,内化为国民党政府对国民居高临下的态度。因此,蒋介石在新生活运动中对"外国"的借用和想象,不可避免造成了该运动的内在缺陷,使之无法真正动员民众。
[Abstract]:In the design of the new life movement, Jiang Jieshi often uses "foreign" as the object of imitation in China. This article combs the experience of Jiang Jieshi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his comments on "foreign" in the new life movement, pointing out that Jiang Jieshi's direct experience in foreign countries is limited and mainly in Japan. In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life movement, in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life movement, Jiang Jieshi regarded the "foreign" "modern civilization" as a mirror reflecting the "traditional morality" of China, thus solving the new life movement requiring both the wester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the people's behavior and the internal tension of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nation, and the western colonialism borrowed from the new life movement. The opposit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vilization" and "barbarism" in the language is to internalize the hegemony of the Western powers to the colonies as the attitude of the Kuomintang government to the nationals. Therefore, Jiang Jieshi's borrowing and imagination of "foreign" in the new life movement inevitably resulted in the inherent defects of the movement, so that it could not really mobilize the people.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分类号】:K2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正元;民国时期的"夏时制"[J];钟山风雨;2003年01期
2 袁家菊;;民国时期四川新生活运动与妇女奇装异服[J];文史杂志;2006年02期
3 郑连根;;荒唐的“新生活运动”[J];同舟共进;2006年02期
4 孙存准;;“新生活运动”毁于“运动”[J];文史天地;2008年05期
5 汪毅夫;;1934~1937:福建的新生活运动[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年02期
6 苏新有;;试论抗战前基督教会在新生活运动中的角色和作用[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08期
7 胡惠芳;;抗战前新生活运动与国民生活的改造[J];池州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徐威;;1934年《申报》广告中的新生活运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9 曹明臣;;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新生活运动研究述评[J];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10 薛锋;;“新生活运动”无果而终[J];中国人大;2012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吴敏超;;战前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中的朝野努力与分歧[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12年卷)[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关明成;新生活瓷罐的由来[N];中国档案报;2005年
2 ;“新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下)[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温波;南昌市新生活运动研究(1934-1935)[D];复旦大学;2003年
2 艾萍;变俗与变政[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艳妮;民国贵州新生活运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2 徐威;广告视野下的新生活运动[D];吉林大学;2011年
3 赵欣洁;天津新生活运动研究1946-1948[D];河南大学;2011年
4 刘锋;山东省新生活运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班忠玉;新生活运动与民国社会生活[D];苏州大学;2005年
6 汪进春;基督教与新生活运动[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楚;1934-1937年浙江新生活运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8 樊高红;新生活运动与民国社会生活[D];宁夏大学;2013年
9 李雪;甘肃新生活运动研究(1934-1949)[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10 宋振洲;“中体西用”思想与新生活运动[D];湘潭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9955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995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