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的“汉族”观

发布时间:2018-06-16 14:42

  本文选题:汉族 + 宋教仁 ; 参考:《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摘要】:"汉族"是清末革命党人常用的重要话语,这一概念是国家和民族认同的一个重要阶段。宋教仁等革命党人把汉族的起源定位于黄帝,这是个文化符号也是种族符号。宋教仁还把汉族建构成用武力开疆拓土的强悍民族,为的是在国力孱弱备受欺辱的境况下激励自己的同胞。尽管宋教仁强调汉族的特性,但其民族和国家建构的最终目标,是融汇国内各族群建立"五族共和"的现代国家。
[Abstract]:"Han nationality" is an important discourse commonly used by revolutionari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is concept is an important stage of national and national identity. Song Jiaoren and other revolutionaries fixed the origin of Han nationality on the Yellow Emperor, which is a cultural symbol as well as a racial symbol. Song Jiaoren also established the Han as a powerful nation to open its borders by force, in order to inspire his countrymen in a situation of weakness and humiliation. Although Song Jiaoren emphas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an nationality, the ultimate goal of its national and national construction is to integrate all ethnic groups in China to establish a modern state of "five ethnic republics".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K252;K82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开玺;1907年安庆起义与晚清政局简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2 王天根;康有为与章太炎伦理思想比较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3 沈寂;;军国民教育会与同盟会的成立[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4 李国飞;彭秋香;;简论近代“新民思潮”的逻辑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常安;;清末民初宪政世界中的“五族共和”[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6 朱成甲;;李大钊早期民主革命思想的“反满”特征[J];北京党史;2009年06期

7 陈其泰;;20世纪初民族观的历史演进——兼论历史文化认同在中国近代的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张皓;;革命阵营内的名位之争与辛亥革命的失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高强,刘海玲;论梁启超的“大民族主义”[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左玉河;孙中山的“德治”思想[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建树;;辛亥革命前后湖南人的日本观[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卢家银;;章太炎的出版自由观[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杨小辉;;觉醒与呐喊——20世纪初新知识阶层的“中等社会”论说[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4 蔡志栋;;“恢廓民权”的尝试——试论章太炎对直接民主的探索[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5 付清海;;论光复会的瓦解及对民初政治的影响[A];近代中国(第十五辑)[C];2005年

6 刘遐龄;;同盟会与华兴会的渊源——孙黄交谊安危甘苦十一年[A];近代中国(第十六辑)[C];2006年

7 普莱斯;;同盟会的成立——人事与策略[A];近代中国(第十六辑)[C];2006年

8 夏晓虹;;“五四”白话文学的历史渊源[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9 李今;;晚清语境中的鲁滨孙汉译——《大陆报》本《鲁滨孙飘流记》的革命化改写[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10 李维武;;毛泽东“实践论”的中国性格[A];毛泽东研究总第3辑2008年第1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赵华;清末十年小说与伦理[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陆胤;近代学术的体制内进路[D];北京大学;2011年

4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5 敖福军;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刘海静;20世纪前半期的清学史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7 白基龙;一战后中韩民族主义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樊庆臣;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学会的创建与运作[D];山东大学;2011年

9 姜萌;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10 潘喜颜;清末历史译著研究(1901-1911)[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运元;章太炎与湖南省宪运动[D];湘潭大学;2010年

2 汪斌;宋恕的佛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石黎华;传播视野下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问题初探[D];南昌大学;2010年

4 张杰;晚清诗人眼中的英国形象[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生;民初动荡政局及其社会文化根源的深层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传涛;近现代中国仁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正林;论章太炎的三重和谐思想[D];西北大学;2011年

8 沈韬;论清末民初的墨学研究(1895-1925)[D];西北大学;2011年

9 程凯;浅析革命派思想的“局限性”[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胡培培;西汉时期孔子遗说的整理与写定[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汉民;;宋教仁学术讨论会评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05期

2 王雅文;;“宋教仁”案制造者的下场[J];侨园;1996年03期

3 周彪;;想起了宋教仁的“因人立法”[J];杂文月刊(原创版);2009年05期

4 张耀杰;;宋教仁的未遂诈骗[J];粤海风;2010年04期

5 安玉民;;宋教仁遇刺案疑云[J];民间传奇故事(A卷);2011年09期

6 冯祖贻;;《民立报》时期的宋教仁[J];贵州社会科学;1988年02期

7 拓晓堂;;宋教仁关于“间岛问题”的两封信[J];文献;1988年04期

8 郭汉民;;宋教仁与辛亥革命研究述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02期

9 刘亦实;;宋教仁的珍贵私人藏书下落之谜[J];文史博览;2010年08期

10 星林,立春;宋教仁与黄兴比较研究略论[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绛;;坚韧不拔、光明磊落的宋教仁[A];近代中国(第十三辑)[C];2003年

2 ;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项斯文讲话[A];近代中国(第十三辑)[C];2003年

3 丁凤麟;;宋教仁——头脑清醒的革命先驱[A];近代中国(第十三辑)[C];2003年

4 刘学照;;宋教仁对创造20世纪新中国的巨大贡献[A];近代中国(第十三辑)[C];2003年

5 沈渭滨;;宋教仁的历史定位[A];近代中国(第十三辑)[C];2003年

6 普莱斯;;革命与宪法:宋教仁政治策略的发展[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1981年

7 松本英纪;卞崇道;;宋教仁和间岛问题[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1981年

8 易惠莉;;为彻底推翻袁世凯专制独裁而献身的民主斗士——宋教仁先生[A];近代中国(第十三辑)[C];2003年

9 谢俊美;;宋案的历史反思[A];近代中国(第十三辑)[C];2003年

10 ;上海黄埔同学会会长李赣驹讲话[A];近代中国(第十三辑)[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法学博士,资深媒体 章敬平;1913:宋教仁死不瞑目[N];经济观察报;2011年

2 记者 王敏;宋教仁常德研究会成立[N];常德日报;2011年

3 谢春开 宋教仁常德研究会会长;宋教仁的爱国和革命精神永存[N];常德日报;2011年

4 耿守玄;国民党成立之初与宋教仁之死[N];人民政协报;2003年

5 张贵;辛亥先驱宋教仁的东北革命活动[N];吉林日报;2011年

6 朱宗震;宋教仁之死:民初政党政治的失败[N];南方周末;2007年

7 王国玉;民主革命在吉林的前驱者(上)[N];协商新报;2011年

8 范毓虎 胡臣友;范鸿仙对辛亥革命的贡献[N];团结报;2001年

9 陈贤庆;东京创建同盟会[N];中山日报;2008年

10 范福潮;《临时约法》为什么会成为废纸[N];南方周末;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曹军;宋教仁与清末民初政治权力配置模式的转型[D];吉林大学;2010年

2 闻丽;辛亥革命时期的政党观念[D];复旦大学;2006年

3 杨晓娟;新闻舆论与民初政局[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董彦斌;民国法律家张耀曾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5 朱联平;晚清、民初及北洋军阀时期中国政党监督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健;留学教育与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宪政体制构想[D];南开大学;2013年

7 翟海涛;法政人与清末法制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芳;宋教仁政治思想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2 王帅;宋教仁政治思想与民初政治现代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邓美娜;宋教仁的“政党内阁”思想和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邓超;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探析(1912-1913)[D];吉林大学;2007年

5 田治勇;民国初期议会制度探析[D];山东大学;2006年

6 刘艳;民初责任内阁述论[D];吉林大学;2004年

7 杨柳春;清末革命党对预备立宪的反应及其影响[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丁晓梅;辛亥革命时期上海地区的社会动员[D];扬州大学;2008年

9 孙娇;民国初年中央和地方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10 刘英涛;民国初期政治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270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0270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a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