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长江三角洲水灾的时空分布与社会响应
本文选题:清代 + 长江三角洲 ; 参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4年01期
【摘要】:本文利用《翁心存日记》等历史文献资料,重建了1840年长江三角洲水灾的时空分布。本次水灾的主要天气成因为梅雨期偏长、雨量偏多。其灾害程度一般。对常熟区域社会对水灾的响应进行了研究,发现直接受灾的农民能迅速对灾害做出反应,驱动社会力量的动员。官府和士绅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为目的,组织赈济。无论官赈和民赈,皆操于胥吏之手,使得赈济的效率低下,而鸦片战争亦使得该年灾害的社会赈济更加困难和复杂。江南区域社会存在的赈济体系能使灾害损失在社会范围内得到一定程度的转移,从而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但更大时空尺度上的制度及事件对区域响应机制的运作有重要影响。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lood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 1840 was reconstructed by using historical documents such as Weng Xin-Cun Diary. The main weather of the flood is due to the long Meiyu period, rainfall is on the side. The degree of disaster is general. The response of Changshu regional society to flood is studied. It is found that the farmers directly affected by the disaster can react quickly to the disaster and drive the mobilization of social forces. The government and the gentry organized relief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Both official and civilian relief were in the hands of petty officials, which made the relief inefficient, and the Opium War made it more difficult and complicated for the disaster relief society in that year. The relief system of the regional society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can make the disaster loss transfer to a certain extent within the social scope, thus maintaining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society, but the system and events on a larger scale of time and space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operation of the regional response mechanism.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CB950100) 复旦大学“985工程”三期项目(2011RWXKZD022) 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114 复旦大学“985工程”三期复旦丁铎尔中心生态环境与人文社科交叉研究项目FTC98503A09
【分类号】:X43;K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池子华;流民与近代盗匪世界[J];安徽史学;2002年04期
2 萧凌波;方修琦;张学珍;;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叶梅雨带位置的初步推断[J];地理科学;2008年03期
3 葛全胜,王维强;人口压力、气候变化与太平天国运动[J];地理研究;1995年04期
4 邹逸麟;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候寒暖变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5 满志敏;李卓仑;杨煜达;;《王文韶日记》记载的1867—1872年武汉和长沙地区梅雨特征[J];古地理学报;2007年04期
6 杨煜达;郑微微;;1849年长江中下游大水灾的时空分布及天气气候特征[J];古地理学报;2008年06期
7 宋秀元;从档案史料的记载看清代典当业[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年02期
8 许靖华;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1998年04期
9 程淦藩;黑蚱[J];昆虫知识;1959年08期
10 章典,詹志勇,林初升,何元庆,李峰;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战争、社会动乱和朝代变迁[J];科学通报;2004年2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潇;;清代救灾法律制度述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2 王志龙;;近代安徽族田收支管理研究——从“十家管公九家富”谈起[J];安徽史学;2008年02期
3 鲁春梅,王丽平;民国二十三年的《人言》周刊[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4 邓振镛;倾继祖;黄蕾诺;奚立宗;徐金芳;;干旱对农业危害的特点及其减灾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2期
5 王鑫宏;;论民国时期河南省农业自然灾害[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6 薛治国;陈浒;李晓娜;王仙攀;;云贵高原石漠化与古气候演变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3期
7 王鑫宏;;民国时期河南省水灾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8 王鑫宏;;民国时期河南省灾荒与社会秩序[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9 王鑫宏;;1920年河南省旱灾影响述论[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10 王鑫宏;;河南近代农业发展滞后原因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郭正堂;侯甬坚;;第1章 黄土高原全新世以来自然环境变化概况[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3 櫘屸亮;;社会变动与地方行政:清代江南的客民控制[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4 王瑞卿;张旭;王景怀;高金权;齐俊生;;影响我国棉花黄萎病发生的综合因素分析[A];中国棉花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成崇德;;历史上北方农牧界线的变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A];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6 柴观珍;武盼;;民主革命时期党领导救灾工作的经验及启示[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7 邓振镛;吕世华;文小航;黄涛;黄蕾诺;奚立宗;董安祥;徐金芳;;干旱与高温热浪的区别与联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干旱与减灾——第六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8 韩永翔;董安祥;王卫东;;气候变暖对中国西北主要农作物的影响[A];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简桂良;齐放军;张文蔚;;棉花抗黄萎病品种选育策略的思考[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若柏;;史前重大的环境灾链:从共工触山、女娲补天到大禹治水[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方;清代山东农业发展与民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荣臻;国民政府时期的北京社会救助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甄雪燕;近百年中国传染病流行的主要社会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李晓方;县志编纂与地方社会:明清《瑞金县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瑛;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程森;明清民国时期直豫晋鲁交界地区地域互动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冯玉新;界域变动与地方社会[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建飞;中国电影中的江南影像[D];上海戏剧学院;2011年
10 龙先琼;近代湘西的开发与社会变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家惠;国民政府时期青岛慈善事业研究(1929-1937)[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熊慧勇;明代江汉平原水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崔永胜;旱魃为虐,如`匀绶賉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许作海;魏焕《皇明九边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杨修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灾荒救济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管慧雯;民国时期河南地区自然灾害与社会应对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敏捷;明清广东地震灾害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汪晓健;明清徽商典当业盛衰与现阶段我省典当业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9 张秀红;姚碧、汪志伊的《荒政辑要》比较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10 梁肖;民国时期皖北水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卜风贤;周秦两汉时期农业灾害时空分布研究[J];地理科学;2002年04期
2 王张华,陈中原,寇莹,陈宇;太湖流域公元960年以来的气候干湿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2002年05期
3 韩茂莉;辽代西辽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其环境特征[J];地理科学;2004年05期
4 叶瑜,方修琦,葛全胜,郑景云;从动乱与水旱灾害的关系看清代山东气候变化的区域社会响应与适应[J];地理科学;2004年06期
5 薛积彬,钟巍,赵引娟,彭晓莹;历史时期广东省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4期
6 高建慧;刘健;王苏民;;中国中世纪暖期气候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2006年03期
7 黄润;朱诚;王升堂;;天堂寨泥炭地层的磁化率、Rb/Sr值及其反映的古气候意义[J];地理科学;2007年03期
8 史威;朱诚;王富葆;田晓四;徐伟峰;;宁镇及宜溧地区全新世中晚期典型沉积相与5700 a B.P.前后的气候突变事件[J];地理科学;2007年04期
9 李明霞;汪永进;邱庆伦;;中全新世7~6ka东亚季风气候的高分辨率石笋记录[J];地理科学;2007年04期
10 萧凌波;方修琦;张学珍;;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叶梅雨带位置的初步推断[J];地理科学;200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资慧;;“洪水猛兽”话水灾[J];环境;1995年03期
2 张雪芹,葛全胜,林振耀;历史时期(1803~1958年)西藏水灾分析[J];地理科学;2001年05期
3 李风华;;民国时期河南水灾及其发生原因探究[J];平原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4 夏明方;康沛竹;;滔滔江河水——一九三五年长江、黄河大水灾[J];中国减灾;2008年03期
5 彭会兰;湖南水灾及其治理[J];湖南水利水电;1998年06期
6 刘继刚;何婷立;;先秦水灾概说[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02期
7 丁中超;;船舶定线制在长江尹公洲航段的深化实施[J];水运工程;2007年11期
8 朱石平;;近代文安县的水灾及其影响[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陈琴;;1931年江淮大水灾中的河南政府救济[J];法制与社会;2010年19期
10 ;回眸7O年前汉口水灾——外国人收藏的老照片[J];中国减灾;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玉印;;鹿邑县主要灾害类型之成因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金磊;;人为灾害学研究论纲[A];中国减灾与新世纪发展战略——首届“中国21世纪安全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郭钦华;;广东减灾战略和策略的探讨[A];论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全国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4 郭增建;;我国天灾预测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A];《地球物理学报》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50周年专刊[C];1997年
5 胡汉明;张文元;;太阳黑子数与自然灾害和龙治水关系[A];第四届全国日地关系与灾害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1年
6 汤懋苍;;关于加强西部天灾预测工作的建议[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7 王朝引;王斌;;孟巴矿-236m总回风巷过冻结孔段水患分析及防治水施工[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7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C];2007年
8 张美华;苏筠;李娜;高立龙;;公众水灾风险认知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比较——基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部分地区的调查[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于革;;气候变化对千年极端洪水灾害发生的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彭远明;;档案灾害及减灾应急机制研究[A];档案事业科学发展:新环境 新理念 新技术——2008年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张宁;巴水灾造成55人死亡[N];人民日报;2003年
2 ;四地直面水灾考验[N];中华建筑报;2002年
3 记者 孙翔宇;巴基斯坦闹水灾[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4 市减灾委办公室 市民政局供稿;避灾自救——水灾[N];吕梁日报;2010年
5 安老师;水灾来临时用电安全要点[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张彤邋任虎鹏 梁潇;标本兼治 科学应对[N];陕西日报;2007年
7 记者 刘歌;泰国水灾扩大十五人遇难[N];人民日报;2005年
8 见习记者 刘书艳;中国治水:横跨千年的战斗[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9 赵国梁;我省大中型煤矿可做“CT”[N];贵州日报;2006年
10 ;宜城市未雨绸缪开展水灾应急演练[N];中国社会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何北明;民国时期北京地区水、旱、传染病等灾害灾荒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久学;1948年福州水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孙亚男;近三十年重大水旱灾害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09年
3 梁姗姗;清代沂沭河流域自然灾害与社会应对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洪元;清代徐州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分析[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魏薇;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7年)河北地区灾荒与救助评述[D];齐齐哈尔大学;2012年
6 冯睿;民国时期安徽淮河流域水旱灾害与乡村社会[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7 顾利真;明代湖北地区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钰敏;历史时期以来汉江上游自然灾害的社会影响与应对措施[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9 张文华;汉代自然灾害的初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张晓琳;魏晋时期灾害与救助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49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049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