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型与换位:民国时期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之确立
本文选题:长江三角洲 + 城市体系 ; 参考:《民国档案》2014年04期
【摘要】:民国时期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化时代,亦是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城市发生巨变的一个时期。上海不但在自身经济结构上实现着新的转变,而且其作为新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也得以固化,并逐渐成长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的工业中心、商贸中心,甚至是该地区乃至全中国的金融中心。工业化成为这一重大变化的动力源。工业化不仅凸显了区域中心城市的聚散功能,还导引了上海周边中等经济城市的相继崛起,这些城市与上海建立起密切的经济联系,展现出各种不同的发展特色。这样,以上海为龙头,以无锡、南通、南京、苏州、杭州、宁波等为次级城市,以各城市周边市镇为三级市场,层层递进,网络成片,联系成群的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渐趋得以确立。
[Abstract]: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most important period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modern China, and it is also a period of great changes in Shanghai and the citie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Shanghai not only realized a new transformation in its own economic structure, but also solidified its position as a new regional economic center, and gradually grew into an important industrial center and trade center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Even the financial center of the region and all of China. Industrialization has become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this major change. Industrialization not only highlights the gathering and dispersing function of regional central cities, but also leads to the successive rise of medium-sized economic cities around Shanghai. These cities have established close economic ties with Shanghai, showing various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way, take Shanghai as the leading city, Wuxi, Nantong, Nanjing, Suzhou, Hangzhou, Ningbo and so on as the secondary cities, with the surrounding towns of each city as the tertiary market, layers of progressive, network, The urban system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which is connected in groups, has been gradually established.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历史系;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分类号】:K2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段本洛;近代苏州丝织手工业八十年间的演变[J];近代史研究;1984年04期
2 张仲礼,沈祖炜;近代上海市场发育的若干特点[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年02期
3 竺菊英;近代宁波对外贸易衰落原因探析[J];浙江学刊;199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阳跃峰;;辛亥革命前夕安徽市民心理的变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毛立坤;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关系(1869—1904)[J];安徽史学;2005年05期
3 李玉;;惯性与变迁:北洋政府时期的公司股息制度[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4 徐建国;;近代民信局的寄递网络研究[J];安徽史学;2009年03期
5 蒋颖,欧阳勇锋,邓群;近现代湖南人才群体形成原因浅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6 欧阳跃峰;关成刚;;邪恶之花未必只结罪恶之果——晚清社会转型之际捐纳的客观作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潘锦全;冯素芹;;近代江苏立宪派的阶级基础及其特点[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王蕾;;浅析清末修订《大清律例》的原因[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3期
9 黄飞;黄伟;;清政府的矿务政策与中英铜官山矿务交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王相钦;;中国历史上的洋货、土货、国货[J];中国商人;199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国平;;略谈江苏现代化启动的“非制度化推动”[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2 刘永丽;;“民族国家”想象与上海——晚清政治小说中的上海书写[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鸿声;;新中国形象与国家工业化——50-70年代文学中的上海想象[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列辉;;近代上海港临港集聚形成的机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5 王志平;;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发展战略的演进及思考[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6 王列辉;;近代上海港崛起的区位分析——兼与宁波港的比较[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7 潘君祥;;1937~1945年期间上海商业企业的图存活动——以永安公司和协大祥绸布商店为例[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8 陶德臣;;张之洞对近代中国茶业的贡献[A];近代中国(第十一辑)[C];2001年
9 史全生;;清末新政是一柄双刃剑[A];近代中国(第十九辑)[C];2009年
10 王斌;;针:一个技术影响社会的典型案例[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少辉;上海金融中心法制变迁及决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岳立松;晚清狭邪书写与京沪性别文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5 高晓东;民国时期科学管理思潮研究(1927-1937)[D];南京大学;2011年
6 胡玉姣;上海精武体育会体育现代化研究(1910-1937)[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欣;师陀论[D];兰州大学;2011年
8 李晓兰;审视与批判:《晨钟报》视域中的民初社会[D];上海大学;2011年
9 乐敏;传统与现代的耦合[D];复旦大学;2010年
10 李萌;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上海文化旅游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媛媛;京汉铁路早期经营研究(1895-1912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晓斌;试析清代制钱制度崩溃的原因[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叶东;九江口岸贸易及其对城市近代化的影响[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程冰莹;近代江南丝绸装饰纹样的流变及其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启示[D];江南大学;2010年
5 简瑞;民国时期沪、宁、汉服装产业发展之分析与比较[D];江南大学;2010年
6 许晓斌;工业遗产与地方社会变迁[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刘志斌;民国时期上海民营出版机构的生存发展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8 王磊;自然灾害、经济危机对城乡关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9 张晓菲;基于行为学的上海里弄住宅更新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10 孙璐;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凌;新四川省城市体系探讨[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2 徐正元;中国城市体系演变的历史剖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03期
3 钱宏胜;梁留科;王发曾;;中部六省城市体系规模序列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02期
4 何一民;付志刚;;清代西藏城市体系变迁及其空间特征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5 赵小兵;;国外城市体系研究思想史发展综述[J];国外人文地理;1986年02期
6 赵建新;新疆城市体系地理分析[J];干旱区地理;1987年02期
7 王力;;论城市体系研究——回顾与展望[J];人文地理;1991年01期
8 慈勤英,范云霞;湖北省城市体系建设的反思[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9 陈涛,,刘继生;城市体系分形特征的初步研究[J];人文地理;1994年01期
10 陈国生,易泽丰;重庆城市体系的结构研究[J];人文地理;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家成;;湖北省城市化与城市体系发展机制研究[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顾朝林;;2020年国家城市体系展望[A];2009年中国未来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Sako Musterd;;欧洲城市体系的不平等性的表现、影响和反应(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构建和谐的世界城市”政府管理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4 周璇;;多中心均衡发展的城市网络——德国城市体系探析[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5 林元兴;;建构健全的城市体系以抑制城市蔓延[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赖淑瑾;姚颂恩;;福建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刘学华;;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1985~2007——一个“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8 Tae Myung KIM;;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方性城市发展问题和困境:以韩国大田市为例(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构建和谐的世界城市”政府管理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9 张宝通;;大手笔构建大西安与大关中城市体系[A];2005年经济体制课题研究和优秀论文集[C];2005年
10 陈阳;;京津冀地区城市体系演化研究——基于关联网络和价值区段的分析方法[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水林;连城完善城市体系建设[N];闽西日报;2007年
2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 熊文;全面展示和准确把握广西城市体系的发展[N];南宁日报;2010年
3 广东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张浩然;优化重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结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记者 沈谦 实习记者 赵雪;我省发布《陕西省智慧城市体系架构和总体要求》[N];陕西日报;2014年
5 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 徐剑锋;优化浙江城市体系[N];浙江日报;2013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杨舸;构建合理城市体系缓解大城市人口压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顾宝昌;人口城市化与城市体系[N];光明日报;2006年
8 王开明;构建海西城市体系[N];福建日报;2006年
9 上海社会科学院 郁鸿胜;重视城市体系对城市群政策制定的影响[N];国际金融报;2005年
10 何书彬;中国城市发展挑战世界城市体系[N];厦门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蕾;中国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体系及演化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业春;武广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体系发展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2 王建军;山东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罗湖平;湖南省城市体系的结构演变及结构特征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4 陈晖;基于分形理论的陕西省城市体系规模的优化与仿真[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5 许娜;江苏省城市化与城市体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6 赵阿锋;陕西省城市层级体系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7 袁源;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苏省城市体系时空演化测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苏伟豪;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9 张倩宇;都市圈城市体系发展及演化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闫卫阳;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的模型化与智能化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0573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057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