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1902-1911)反缠足中的舆论传播策略分析
本文选题:《大公报》 + 反缠足 ; 参考:《黑龙江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摘要】: 《大公报》在反缠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论文通过调查1902-1911年《大公报》的反缠足信息,探析了其舆论传播的策略。这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大公报》首先提出了缠足危害妇女自身及缠足不利于国家的舆论观点,开出了官为提倡、绅民合力和区分对待、着眼未来的反缠足药方。《大公报》反缠足舆论体现出如下传播策略:一、采用白话文语体,为舆论传播提供更大的公共话语空间。二、借助社会团体,与媒体充分互动,将舆论传播转化为实践活动。三、利用传统文化,契合国民心理,增强舆论传播的鼓动性。四、借助官方权威,使舆论传播感召力强,实践活动强制有效。笔者认为《大公报》对反缠足的关注与影响,实质是报刊深入现实、影响社会的集中体现。
[Abstract]:Ta Kung Pa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nti-foot-binding. By investigating the anti-foot-binding information of Ta Kung Pao from 1902 to 1911,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ommunication strategy of public opinion. This was the key to its success. Ta Kung Pao first put forward the opinion of public opinion that foot-binding was harmful to women themselves and to the country, and put forward the opinion that officials should advocate, that the gentry and the people should work together and treat them differently. The anti-foot-binding prescription for the future. The anti-foot-binding public opinion embodies the following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first, using the vernacular style to provide a greater public discourse space for public opinion communication. Second, with the help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fully interact with the media, the dissemination of public opinion into practical activities. Third, use traditional culture, fit the national psychology, strengthen the agitation of public opinion dissemination. Fourth, with the help of official authority, the dissemination of public opinion strong appeal, the practice of compulsory effectivenes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concern and influence of Ta Kung Pao on anti-foot-binding is in essence a concentrated embodiment of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deep reality and social influence.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玮;徐娟;;20世纪20年代的天津女性离婚问题研究——以《大公报·妇女与家庭》为中心的分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柳;;从《大公报》征婚广告看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与时代特色[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2 刘宪阁;;报人张季鸾研究——一个学术史的回顾[A];新闻学论集(第25辑)[C];2010年
3 张建军;;清末资政院时代的蒙古议员及其活动——以《大公报》所载史料为中心的考察[A];蒙古史研究(第十辑)[C];2010年
4 吴开晋;;可资借鉴的短篇小说创作技巧——重读著名作家郭澄清的短篇小说[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5 张其凡;;常绍温教授逝世[A];中国宋史研究会——唐宋经济史高层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宪阁;;报人张季鸾研究:历史、现状与展望[A];首届中国人物传播家大会暨第二届中国人物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陈秀椽;;陈同生和战时新闻工作讲习班[A];戎马书生——陈同生纪念文集[C];2001年
8 黄药眠;;和范长江陈同生在一起的日子里[A];戎马书生——陈同生纪念文集[C];2001年
9 徐新平;;维新派对新闻业务的理论探讨[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10 陈力丹;邓力;;论延安《解放日报》在政治传播中的作用[A];新闻学论集(第19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鹏;最先报道“九一八”事变的《大公报》[N];中国档案报;2005年
2 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刘桂芳;《益世报》:曾与《大公报》比肩[N];中华新闻报;2005年
3 刘鲁宁 中国国家图书馆典阅部;《大公报》史话(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刘鲁宁 中国国家图书馆典阅部;《大公报》史话(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侯杰 秦方;陈学昭域外献艺[N];人民政协报;2003年
6 周之懋;《大公报》不可缺少的一次停刊[N];中国商报;2003年
7 张祝山;关于《大公报》停刊的补充[N];中国商报;2003年
8 吴葆;《大公报》保存经过[N];光明日报;2001年
9 侯杰 秦方;蒋逸霄采访自己[N];人民政协报;2003年
10 侯杰 秦方;彭子冈针砭时弊[N];人民政协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恩强;重塑新闻共同体:新记《大公报》职业意识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2 洪芳;《大公报》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D];苏州大学;2010年
3 贺碧霄;新闻范式更替:从民间报人到党的干部[D];复旦大学;2011年
4 汪前军;《大公报》(1902-1916)与中国广告近代化[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孙会;《大公报》广告与近代社会(1902~1936年)[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陈建新;《大公报》与抗战宣传[D];浙江大学;2006年
7 曹建坤;1945-1949年间中国共产党与自由主义势力的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8 王彦堂;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新闻工作者教育研究(1937-1949)[D];吉林大学;2011年
9 陈志强;胡政之新闻职业观及其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张世海;中国报业的产权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巧君;《大公报》(1902-1911)反缠足中的舆论传播策略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位娜;浅析抗战前十年《大公报》与西北开发[D];河南大学;2010年
3 于华民;新记《大公报》新闻图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晶;清末地方自治运动中的《大公报》舆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雷;抗战时期《大公报》(桂林版)言论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梁萍;抗战时期的桂林《大公报》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7 郄怡君;新记《大公报》的经营管理之道[D];内蒙古大学;2012年
8 陈岩;《大公报》与关税自主的舆论动员(1926~1934)[D];安徽大学;2010年
9 李佳;《大公报》‘星期论文’(1934-1937)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10 钟雪艳;《大公报》舆论建构途径研究(1925-1932年)[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839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083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