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至民初卫河流域水灾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本文选题:水灾 + 时空分布 ; 参考:《兰州学刊》2014年11期
【摘要】:清至民初,卫河流域与华北其他地区一样水灾多发。经过对详细统计资料进行梳理分析,归纳出清至民初卫河流域水灾的时空分布特点,以为今天的河流治理提供些许借鉴。研究发现,卫河流域水灾总体上清后期多于清前期,并表现出随时间推移而多发的趋势。具体而言,在时间上呈现出几个水灾发生较密集的时间段,且嘉庆以后水灾日益严重,几乎无年不灾,这与清朝社会由盛转衰有一定的关联性。在空间上,卫河流域各县水灾发生次数以滑县以下为最,但严重水灾的发生次数则以浚县以上的中上游为主,说明上游水灾更易造成严重的损失与后果,此特点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Abstract]:From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Wei River Basin was prone to floods as other areas in North China. Through combing and analyzing the detailed statistical dat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lood in Weihe River basin from Qing Dynasty to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are summarized, which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for the river management today. It is found that the flood in Weihe River basin is more frequen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an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and shows a tendency of frequent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In particular, there were several dense flood periods in time, and the flood beca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after Jiaqing, almost no years without disaster, which was related to the Qing Dynasty society from prosperity to decline. In space, the frequency of flood occurrence in Weihe River basin counties is the highest under Huixian, but the frequency of serious floods is mainly in the upper and upper reaches of Junxian County, indicating that the upstream floods are more likely to cause serious losses and consequences. We should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is characteristic.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4BZS072) 2012年河南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费支持项目(项目编号:11152) 2013年度河南师范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3QK31)资助
【分类号】:P426.616;K2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振方;;《胭脂》《折狱》虚实辨析——兼谈《聊斋志异》中的真人假事小说[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邹宗良;解新颜;;“姑奶奶”、“关圣帝君”与“金龙四大王”——再论《醒世姻缘传》康熙年间成书说之不能成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4期
3 陈郑;;清初赋税事件对蒲松龄生活与作品的影响[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4 贺根民;;《四库全书》不收《聊斋志异》考析[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5 王鑫义;淮河流域经济开发的轨迹及其历史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6 牛贯杰;;晚清清军马队营制的演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7 欧阳跃峰;王军;;新式学堂与清末革命——以徐锡麟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白文刚,冀满红;皖北乡土因素与淮系集团的发展[J];安徽史学;2004年04期
9 曾光光;;戴名世与桐城派关系辨析[J];安徽史学;2008年05期
10 穆键;;《皖政辑要》所见安徽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继清;曹坤梓;;黄泛平原“水域古城”类型与特色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蒲霞;;论清代前期淮河流域航运的管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3 穆从贺;;冯煦与淮河流域洪涝灾害治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4 周中明;;论姚鼐对封建官吏形象的描写[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雪源;;薛凤祚研究刍议[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6 杨增强;;碑志所见明清时期商洛的地方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7 黄权;;论苏元春的爱国主义精神[A];苏元春与壮族边疆开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杨爱国;;黄易对金石学的贡献[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蔡东洲;唐金文;;张鹏翮出任河东盐运使考论[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10 吴海波;;清代私盐立法问题探析[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五辑)[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4 程方;清代山东农业发展与民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伟;高乐待与中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茗;海疆文学书写与图像[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海霞;清代新疆民族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袁瑾;绍兴舜王巡会会货表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艳梅;江志红;王冀;刘毅;;贵州夏季暴雨的气候特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年03期
2 冯定原,邱新法,陈怀亮;我国雨涝灾害的指标和时空分布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3 苏锡康;黔南的雷暴与防雷[J];贵州气象;1997年04期
4 张建;李健丽;黄晓华;李新豫;;新疆阿勒泰地区雷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陕西气象;2014年04期
5 王纪军;职旭;常军;柳俊高;;中原地区蒸发力分布特征[J];人民长江;2008年06期
6 冯玉香,何维勋;我国玉米霜冻害的时空分布[J];中国农业气象;2000年03期
7 邹书平;毕节地区外场作业时空分布浅析[J];贵州气象;2004年01期
8 马禹,包斌,王旭;新疆雪暴天气的气候特征[J];新疆气象;2001年06期
9 刘玉莲;康恒元;;1961~2006年黑龙江省暴雪气候特征[J];黑龙江气象;2009年03期
10 鹿世瑾;福建龙卷风的活动特点[J];气象;199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林晶;陈家金;徐宗焕;李丽纯;;福建省日最大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拟合验证[A];2007农业环境科学峰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洪晓湘;杨锡琼;;投S3分会场 漳州市近35年的雷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 短期气候预测理论、方法与技术[C];2014年
3 王纪军;职旭;苏爱芳;;中原地区蒸发力分布特征[A];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焦建丽;周志刚;王军;;河南省干旱灾害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干旱与减灾——第六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本文编号:20965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096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