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两党对1943废约的反应

发布时间:2018-07-08 11:25

  本文选题:国民党 + 共产党 ; 参考:《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4年04期


【摘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在亚洲战场的地位与日俱增。中美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关系,中国战场关系着美国欧洲、太平洋战场的胜败。在当时国内外政治、军事、外交、舆论等因素促使下,美国鼓动英国,经过与中国的协商促成新约的订立,随后欧美一些国家相继宣布放弃在华特权,与华签订平等新约。废约的胜利使得中国收回了一系列主权并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欢呼和支持。国共两党纷纷发言或举办活动等以表庆贺。同时,两党对废约胜利也抱有警惕并反思中国何以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及卷入不平等条约体系中。随着局势的发展,在对待新约上,国共两党逐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变化,出现分歧并逐渐分道扬镳。1943废约后国共两党的反应深刻影响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两党的关系和中国历史进程。
[Abstract]:Since the outbreak of the Pacific War, China's position in the Asian battlefield has increased.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a common interest, and the Chinese battlefield has a bearing on the victory and defeat of the American, European and Pacific battlefields. At that tim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olitics, military affairs, diplomacy, public opinion and other factor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United States encouraged Britain to conclude the New Testament through consultation with China. Subsequently, some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untries successively renounced their privileges in China and signed the New Testament on an equal footing with China. The victory of abrogation led China to take back a series of sovereignty and received cheers and support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have spoken or held activities to celebrate. At the same time, the two parties are wary of the victory of abrogation and reflect on why China has been reduced to semi-colonization and involved in unequal treaty system step by ste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in dealing with the New Testament, the KMT and the CPC have gradually had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changes. The reaction of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after the dissolution of the treaty in 1943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and the course of Chinese history after the victory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
【分类号】:D231;K26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建朗;英美战时废约政策之异同与协调[J];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03期

2 王淇;;一九四三年“中美平等新约”签订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评析[J];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04期

3 罗志田;帝国主义在中国:文化视野下条约体系的演进[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程节;;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之国际承认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樊卡娅,朱超南;苏联援华与皖南事变不能构成因果关系[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3 王亚嘉;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三民主义政策对其政治合法性的影响[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4 李磊;;吉田茂的抉择——日本选择中日和约缔结方的矛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5 罗志田;发现在中国的历史——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点反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李华程;;民初职业外交家与中国参加一战——以陆徵祥和顾维钧为中心的一个考察[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9年01期

7 刘宝东;;民族主义勃兴与司法主权重构——民国北京政府废除领事裁判权的外交努力[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李兴祥;;论汪精卫对中山舰事件的处置[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9 张风梅,潘广辉;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大败笔——司徒雷登北平之行夭折透视[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2期

10 冯田芳;;宋庆龄的报刊活动及编辑思想[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明;;“客邮”、“客卿”与邮权——兼论中国近代政治的历史境遇[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2 张伟;;1958年第二次台海危机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魏明杰;;中国与国际条约60年[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4 颜莉;;和谐社会的文化支持——传承与整合[A];社会转型中的和谐社会构建——上海市党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周斌;;清末民初知识分子的国民外交观念述评[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6 李世安;陈淑荣;;卢沟桥事变后英国对日政策的转变[A];中华民族的抗争与复兴——第一、二届海峡两岸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7年

7 陶文钊;;试论新中国“一边倒”方针的历史必然性[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8 左双文;王杰;;中华民国外交史研究:回顾与前瞻[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9 侯中军;;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关于评判标准的初步探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8年卷)[C];2009年

10 周斌;;南京国民政府推行过革命外交政策吗?——兼论二三十年代“革命外交”话语的演变[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10年卷[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远;上海公共租界特区法院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黄宗华;中国国民党江西省干部训练研究:1932-1949[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秀阁;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5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梅祖蓉;历史,文化与人格[D];武汉大学;2010年

7 曹传清;赫德对晚清中国社会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瑛;李鸿章与晚清条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传利;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缔结、运用及终止[D];南京大学;2011年

10 贾春阳;论“疆独”问题与美国的政策[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平;美国对台政策的演变与“孙立人事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解莹;晚清运用国际法维护宗藩体制的理念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光强;从认知视角看正常化过程中的中英关系(1949-1972)[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侯鲁男;罗斯福对华经济政策(1931-1945)[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强;1925-1926年抵制洋货运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郭盼盼;冷战后欧盟对台湾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罗春梅;国民党左派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杨阳;清末商约谈判[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玉洁;对武汉沦陷时期在汉英人状况的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成荟;艾奇逊与美国冷战初期的外交政策(1945-1953)[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罗志田;北伐前数年胡适与中共的关系[J];近代史研究;2003年04期

2 罗志田;西潮与近代中国思想演变再思[J];近代史研究;1995年03期

3 吴景平;中美平等新约谈判述评[J];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02期

4 陶文钊;太平洋战争期间的香港问题[J];历史研究;1994年05期

5 罗志田;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竞争[J];历史研究;1996年06期

6 罗志田;国际竞争与地方意识:中山舰事件前后广东政局的新陈代谢[J];历史研究;2004年02期

7 罗志田;西方的分裂:国际风云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J];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亮;;巧过韩复榘大堂[J];春秋;1997年04期

2 吴大明;冒险营救地下党[J];红岩春秋;2005年04期

3 陈瑞云;东北地下抗日斗争述论[J];史学集刊;2005年03期

4 李三岗;郭进山;;国共师俄之比较[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窦春芳;;剖析西安事变发生前叶剑英是否已经知道[J];社科纵横;2007年07期

6 侯艳兴;;国共两党“五四”形象比较研究[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1期

7 ;蒋介石的自辩──国民党为什么会败在共产党手下?[J];党风与廉政;1994年01期

8 郝银侠;;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粮政之差异性研究[J];求索;2011年05期

9 田彤;;目的与结果两歧:从劳资合作到阶级斗争(1927—1937)[J];学术月刊;2009年09期

10 冯晓枫;廖品懿;;解放后第一个春节[J];西部广播电视;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育民;;废约史研究三十年[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朱宗震;;民盟从筹建到1947年解散的历史定位[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3 黎德荣;;布依英豪陆瑞光[A];布依学研究——贵州省布依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4 张毅;;艰难曲折的淮北突围之路[A];铁流 16——迎国庆 忆峥嵘岁月[C];2009年

5 谷凤鸣;李子新;邓旭初;;郝鹏举覆灭记[A];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第三届年会纪念特刊[C];1987年

6 杨昌文;;布依族英豪陆瑞光[A];全国少数民族革命史文集[C];1991年

7 ;曹又参将军对记者谈话控诉国民党当局消灭异己[A];曹又参与安边起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安边起义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张建祥;;试论抗日战争时期的两个纲领[A];抗日战争史论文集——中国现代史学会第四、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9 红英;;坚贞不屈的女红军战士[A];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思考——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论文集(三)[C];2005年

10 沈济时;曹富明;;皖南事变和国民参政会[A];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暨1985年会论文集[C];198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博导 徐有威;魏斐德:以国际视野研究中国近代史[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2 何蜀;国民党为何要杀张澜、罗隆基[N];北京日报;2003年

3 廖桂洲;党在粤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作用[N];韶关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戴敦峰;“攘外必先安内”走到尽头[N];南方周末;2005年

5 王勇 傅伟韬;中国青年党投靠国民党始末[N];团结报;2002年

6 耿守玄;国民党成立之初与宋教仁之死[N];人民政协报;2003年

7 周口市政协文史委邋王羡荣 马毅堂;忆周口的四次解放[N];周口日报;2007年

8 胡宗奎;国民党起义将领的屯垦生活[N];中国民族报;2004年

9 鞠向明 于路生 宋中华;理琪与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开辟[N];中国档案报;2005年

10 金宝山;史东山与《八千里路云和月》[N];中国档案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暨爱民;现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1919—1949年)[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梁家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教门、帮会研究[D];南京大学;2002年

3 郑率;蒋介石与民末宪政[D];吉林大学;2009年

4 汪朝光;战后国民党东北决策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别琳;保守政党与民初政制:进步党的政治参与及其与国民党的互动[D];四川大学;2006年

6 田守业;国民党改组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宋梅英;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孔祥宇;《现代评论》与中国政治[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闻丽;辛亥革命时期的政党观念[D];复旦大学;2006年

10 陈益元;醴陵县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7)[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颖;抗日战争时期国际友人视野中的国共两党[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亚嘉;试论抗战胜利前后国共两党政治合法性的转换[D];西北大学;2006年

3 崔创;论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中间势力政策[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凤茹;试论傅作义与绥远抗战[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范连生;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惩治腐败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顾树卫;蒋介石个人权力的发展演变(1927.4.18-1949.12)[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智丹;国民党应对宪政的政治举措[D];吉林大学;2005年

8 邹丽慧;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民族主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卓;法西斯主义在中国的困境及原因分析[D];西北大学;2008年

10 周鹤敏;国民党在湖北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072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1072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7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